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

晋文公听从舅舅子犯的建议,先击溃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惨败,中军亦被迫撤退。这一策略充分展示了“兵不厌诈”的精髓,通过灵活运用欺诈手段,以弱胜强,最终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这一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在军事策略上,不拘一格,敢于创新,利用心理战术...
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
“兵不厌诈”这则成语源于《韩非子·难一》,强调用兵作战可以灵活运用欺诈手段。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晋文公为救援宋国,采取了欺诈战术。当年,重耳流落楚国,受到楚成王善待。为报答,他承诺若晋楚交战,晋军将后退三舍。为此,晋军撤退九十里,诱敌深入。楚国联合众多国家,兵力占优;而晋国只联合少数国家,兵力相对薄弱。晋文公听从舅舅子犯的建议,先击溃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惨败,中军亦被迫撤退。

这一策略充分展示了“兵不厌诈”的精髓,通过灵活运用欺诈手段,以弱胜强,最终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这一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在军事策略上,不拘一格,敢于创新,利用心理战术和战术欺骗,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现代社会,这一原则同样适用,无论是商业竞争还是人际交往,灵活运用策略和技巧,往往能够取得优势。2024-09-27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5 20:51:1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翡希信息咨询 兵不厌诈的“厌”是什么意思?“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如下: 背景: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为了救援宋国,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行动。 策略制定:晋文公采用其舅舅子犯的策略,决定在战阵之间多用欺诈手段迷惑对方。 具体行动:晋文公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下令晋军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紧追不舍。在城濮...

  •  宜美生活妙招 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

    “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源于《韩非子·难一》,讲述的是晋文公在救援宋国时采用的欺诈战术。具体典故如下:背景: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晋文公为了救援宋国,决定采取欺诈战术。在此之前,晋文公重耳曾流落楚国并受到楚成王的善待,为此他承诺若晋楚交战,晋军将后退三舍。策略实施:晋文公遵守...

  • 历史典故: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建议采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晋文公听从了他的策略,最终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  武汉誉祥科技 兵不厌诈的“厌”是什么意思?“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兵不厌诈——《韩非子.难一》【解释】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成语故事】“兵不厌诈”这则成语的厌是:满足,诈:欺骗手段。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

  • 厌:嫌恶。诈:欺骗。背后的典故源于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背景: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为了履行当年流亡楚国时承诺的“退避三舍”的诺言,在两军对阵时先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紧追不舍。策略:当时晋国兵力弱于楚国联军,晋文公的舅舅子犯提出在战阵之间不妨多...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