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之高阁”的成语典故如下:来源:该成语来源于东晋时期的历史事件。主要人物:庾翼和殷浩。庾翼是东晋时期的杰出人物,以超群的才智和远大的抱负闻名;殷浩则是以高谈阔论著称的才华横溢之人。事件背景:殷浩在对抗放昌和洛阳敌人的战斗中表现不佳,连连失利,因此被撤职。面对殷浩的困境,有人提议重新...
束之高阁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龄《晋书·庾翼传》。一、出处:唐·房玄龄《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二、成语故事:东晋时期,有一位将领名叫庾翼,他是东晋三朝元老庾亮的弟弟。庾亮死后,他就代替其兄镇守武昌,任荆州刺史,都督江、荆、司、雍、梁...
典故来源:束之高阁的典故源自晋代名将庾翼在《晋书》中的故事。庾翼的评价:庾翼虽然欣赏殷浩的才华,但因其空谈无实,认为应将其置于高阁,待天下太平时再做定夺。寓意:这个典故不仅描绘了一种策略,即将不合时宜的人才或需要沉淀的事物暂时放下,去专注于当下的事务,还揭示了对能力与实践之间平衡的...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晋时期的故事,庾翼对殷浩的评价,认为他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才实干,因此提出“束之高阁”的建议,意味着在天下太平之前,不考虑任用他。这个故事进一步强化了成语的含义,即把无价值或暂时不需要的东西搁置起来。
该成语用于形容对某件事情或某个建议、意见等不予理睬,任由其被忽视或搁置一旁。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晋时期的故事,庾翼认为殷浩只有空谈而无实际能力,因此表示要将其“束之高阁”,即搁置不用,等待天下太平后再考虑。这一故事赋予了“束之高阁”以具体的情境和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