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之高阁的典故

当时东晋有两个很有名气的人。一个人名叫杜乂,是西晋名臣杜预的孙子。容貌很美,性情柔和。大书法家王羲之称赞他“肤若凝脂,眼若点漆,神仙中人也。”另一个人名叫殷浩,喜读《老子》《易》,善于清谈玄理。这两个人都名噪一时。当时,有人在庾翼面前称赞杜乂和殷浩,推荐他们出来做官。但是,...
束之高阁的典故
束之高阁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龄《晋书·庾翼传》。
一、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二、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有一位将领名叫庾翼,他是东晋三朝元老庾亮的弟弟。庾亮死后,他就代替其兄镇守武昌,任荆州刺史,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军事,有谋略,军、政严明,以收复北方为己任。
当时东晋有两个很有名气的人。一个人名叫杜乂,是西晋名臣杜预的孙子。容貌很美,性情柔和。大书法家王羲之称赞他“肤若凝脂,眼若点漆,神仙中人也。”另一个人名叫殷浩,喜读《老子》《易》,善于清谈玄理。这两个人都名噪一时。
当时,有人在庾翼面前称赞杜乂和殷浩,推荐他们出来做官。但是,庾翼很看不起他们。他常常对人说:“对待杜又、殷浩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像对待那些无用的东西一样,捆束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等天下太平以后,再考虑给他们一个什么官做。”
后来的事实证明庾翼对人的观察是正确的。东晋权臣桓温掌政以后,任命殷浩都督扬、豫、徐、充、青五州军事,统率军队进取中原。他先为先秦败于许昌,后又在山桑遭到伏击,大败而归。桓温一怒之下撤销他的一切官职,把他降为老百姓。

成语寓意以及用法:
一、成语寓意:
事实证明,庾翼没有重用杜乂和殷浩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古诗人龚自珍的呐喊,为人们所震撼。作为将帅,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时,一定得将目光放在有能力又能体现在成果上的人身上,即使他没有较高的学历,也应该加以重用。
而那些只会捧着高学历时刻不忘吹虚一把,却没有什么能力和成果的人,则没必要在他们身上浪费精力。同时,对于一些没有太大作用的人或事应该果断的“束之高阁”,不可一味的怀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态,不但对自身毫无益处,还会变成自身的拖累。
二、成文用法:
“束之高阁”本义是把东西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指弃之不用或置之不理。动补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2023-10-18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7 02:13:4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翡希信息咨询 束之高阁成语典故

    “束之高阁”的成语典故如下:来源:该成语来源于东晋时期的历史事件。主要人物:庾翼和殷浩。庾翼是东晋时期的杰出人物,以超群的才智和远大的抱负闻名;殷浩则是以高谈阔论著称的才华横溢之人。事件背景:殷浩在对抗放昌和洛阳敌人的战斗中表现不佳,连连失利,因此被撤职。面对殷浩的困境,有人提议重新...

  • 束之高阁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龄《晋书·庾翼传》。一、出处:唐·房玄龄《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二、成语故事:东晋时期,有一位将领名叫庾翼,他是东晋三朝元老庾亮的弟弟。庾亮死后,他就代替其兄镇守武昌,任荆州刺史,都督江、荆、司、雍、梁...

  •  宜美生活妙招 束之高阁的典故与宇易对殷浩的评价有关吗?

    典故来源:束之高阁的典故源自晋代名将庾翼在《晋书》中的故事。庾翼的评价:庾翼虽然欣赏殷浩的才华,但因其空谈无实,认为应将其置于高阁,待天下太平时再做定夺。寓意:这个典故不仅描绘了一种策略,即将不合时宜的人才或需要沉淀的事物暂时放下,去专注于当下的事务,还揭示了对能力与实践之间平衡的...

  •  翡希信息咨询 束之高阁意思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晋时期的故事,庾翼对殷浩的评价,认为他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才实干,因此提出“束之高阁”的建议,意味着在天下太平之前,不考虑任用他。这个故事进一步强化了成语的含义,即把无价值或暂时不需要的东西搁置起来。

  •  翡希信息咨询 束之高阁意思

    该成语用于形容对某件事情或某个建议、意见等不予理睬,任由其被忽视或搁置一旁。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晋时期的故事,庾翼认为殷浩只有空谈而无实际能力,因此表示要将其“束之高阁”,即搁置不用,等待天下太平后再考虑。这一故事赋予了“束之高阁”以具体的情境和深刻的内涵。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