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气习俗有哪些?有历史典故

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
传统节气习俗有哪些?有历史典故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
雨水 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
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
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清明
清明,是中国的24节气第五个节气。
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2017-06-01
球球词典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10-20 19:12: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谷艾文艺苑 端午节的由来,风俗,意义,典故简短

    风俗:食粽子,种类多样,寓意纪念屈原;赛龙舟,相传为救屈原;挂艾草与菖蒲,可驱蚊蝇、净化空气;悬钟馗像,镇宅驱邪;部分地区端午食“五黄”,还有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意义:既有纪念先贤屈原等人物的深厚情感,也有防疫驱邪的实用功能,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平安、幸福的美好期盼,是人们团聚、感...

  •  梦之缘文化 传统节日的典故

    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 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传统节日的典故2 ◆端午节的由来 农 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

  •  校企律说法 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典故故事

    这一举动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句诗不仅证实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之间的联系,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怀念。随着岁月的流逝,端午节逐渐成为了一个集文化、娱乐和传统于一体...

  •  谷艾文艺苑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历史典故:一些节日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端午节纪念屈原,清明节纪念逝去的亲人,这些节日都蕴含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缅怀与敬仰。神话故事:部分节日源于神话故事,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这些故事代代相传,成为节日的重要精神支柱。天文历法:一些节日与天文现象密切相关,如中秋节、重阳节...

  •  yan24219310 中国传统节日的名字,名句,习俗,典故.

    中国传统节日的典故: 节日: 风俗:登高,采菊,喝酒。祭祀仙人。 来历: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两岸害起了...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