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典故谁知道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武认为,明朝灭亡,仅仅是换了一个皇帝,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以儒学为思想指导的统治方式并没有改变,这叫亡国;但是清朝的统治,不仅要换一个皇帝,而且要改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典故谁知道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武认为,明朝灭亡,仅仅是换了一个皇帝,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以儒学为思想指导的统治方式并没有改变,这叫亡国;但是清朝的统治,不仅要换一个皇帝,而且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甚至要改变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统治,这叫做亡天下。因此,顾炎武说的天下,实际上主要是指汉民族和汉民族原来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顾炎武把天下和国家分开,号召人们不必为某个皇室的兴亡而战斗,而要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斗,这在中国社会思想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顾炎武的思想后来被概括为这八个字,对于鼓舞中国人为自己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斗,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多次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曾经不止一次地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每当这种时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就激励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呵呵,看到这句话,还有点热血澎湃啊。
中国的强大是13亿智慧的总和......爱我伟大的中华2007-08-11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绎,字宁人,后更名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人。生平学问渊博,对典制掌故,天文地理,经史、金石、书法、音律,训诂学等都很精通,著有《音学五书》、《求古录》等诸多文集。《书札》是顾炎武书信之一,笔意古朴茂密,沉厚有韵,为世所重。 顾炎武是我国明清之际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一度避仇于南京钟山(蒋山),曾隐姓埋名叫蒋山佣;因他家乡有个亭林湖,后世学者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14岁进县学读书期间,和同乡好友归庄(文学家归有光的曾孙)参加了复社。顾炎武在复社中敢说敢为,不拘泥于封建礼教,被一些守旧的人视为“狂”,嘲笑为“归奇顾怪”。1644年清军入关,当时我国南方建立一些“小朝廷”企图与清廷抗衡。

1645年春,顾炎武曾被荐入南京弘小朝廷任兵部司务,他准备了《军制论》、《形势论》、《田论》、《钱法论》等作为兴复大计,希望得到采纳,但当他发现小朝廷混浊失去人心,便辞官回乡。在故乡,他加入甲史上有名的“苏州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家破人亡。他只好剪发改装,扮作商贾,往返于长中下游和淮安等地。

1655年,顾炎武被当地官僚地主诬告“通海”逮捕入狱,在友人相助下出狱。从1657年他初到山东至1677年他告别山东,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山东各地,并参与修订《邹平县志》、《德州志》、《山东通志》,还完成了其巨著《肇域志》的山东部分。1677年他应友人之邀,入陕西,居于华阴,杜门不仕,拒修《明史》,致力于其毕生巨著《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

1682年正月初八年迈体弱的顾炎武访友准备回归华阴时,不幸落马坠地,次日溘然长逝于山西曲沃。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日知录》l670年初刻于淮安。晚年的顾炎武检讨旧作,作了大量的增补,扩充成20多卷,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哲学、宗教、历史、法律、经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广阔的领域。取“日知”二字,反映了顾炎武治学之认真。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其27岁科场失意后就着手撰写的资料性较强的经济地理巨著。《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奠定了顾炎武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同时代的人和前人相比,顾炎武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他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人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少年时深受嗣祖顾绍芾的影响,关心现实。注重实学,凡天文、地理、水土、兵、农、历代典章,无不熟究。曾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擅权的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他参加了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清顺治十三年(1656),只身北上,遍游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结纳各地爱国志士,观察中原地区的地理形势,以图恢复。康熙七年(1668),为山东“黄培诗案”株连入狱。经友人营救获释。清廷曾多次逼迫他参加纂修《明史》,均遭严词拒绝。顾炎武研究经学,反对空谈,注重确实凭据,辨别源流,审核名实,开清代朴学风气。一生律己很严,操行卓越,身处逆境而终无颓唐之想,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精神。

顾炎武学识广博,著作宏富,在经学、音韵学、史学、文学诸方面有很深造诣。其文学成就主要以诗见称,现存各体诗412首,其中包括徐嘉《顾诗笺注》的《集外诗补》中所收的4首佚诗。顾炎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日知录》),“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与人书》三)。他说:“诗不必人人皆作”,“和韵最害人诗”,反对一切阿谀、剿袭及无聊的应酬文学,提倡严肃的创作态度。他主张“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但并不一般地反对运用技巧。他指出《汉书》“束于成格,而不得变化”,《史记》则“情态横出,文亦工妙”,所以他认为《汉书》不如《史记》。他反对盲目地摹仿古人,曾批评一位朋友的诗文说:“君诗之病在于有杜,君文之病在于有韩、欧。有此蹊径于胸中,便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与人书》十七)顾炎武墨迹

顾炎武诗歌创作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十分强烈,带有明显的史诗特色。清军南渡,一路烧杀淫掠。顾炎武写下了一系列国亡家破、长歌当哭的壮烈诗篇。他在《秋山》中描写江阴、昆山、嘉定等地人民抗清失败后被屠杀劫掠的惨状:“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烈火吹山冈,□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杨廷枢、陈子龙、何腾蛟等抗清不屈而死,他都作诗哀悼。他起初寄希望于南明政权,在《京口即事》中,他将督师扬州的史可法比作东晋志图恢复的祖逖。南明唐王遥授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他收到唐王的诏命后十分激动和兴奋,《延平使至》诗中写道:“身留绝塞援□伍,梦在行朝执戟班”。著名的七言律诗《海上》四首,关心恢复事业,悲感苍凉,林昌□《射鹰楼诗话》评为:“独超千古,直接老杜。”南明政权相继覆灭,使他深感悲痛,以“春谒长陵秋孝陵”(《重谒孝陵》)寄托胸怀。《五十初度时在昌平》、《一雁》、《元旦》、《又酬傅处士次韵》、《汾州祭吴炎潘□章二节士》、《井中〈心史〉歌》等,都表现了他直至垂暮之年,怀念故国之心仍耿耿不释。

顾炎武对政治、世事的阅历很深,他的思想带有不少进步的因素,如反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与友人论学书》),主张国君应“以公心待天下之人”(《郡县论》)等。在《日知录》中,他批判了“君臣之分,犹不敌华裔之防”的做法,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等观点,突破了封建伦理观念的局限,迸发出民主主义的思想火花,给他的爱国思想带来了新的色彩。

顾炎武生当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正视现实,反映现实,诗歌形成了沉郁苍凉、刚健古朴的艺术风格,精神骨力,接近杜甫,在清初成就很高。沈德□评他:“肆力于学,……无不穷极根柢,韵语其余事也。然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

顾炎武同时也是出色的散文家,他的书信笔锋锐利,议论文简明宏伟,记事文如《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子事》等,或揭露清军屠城罪行,或表彰志士的高风亮节,读来情景如在目前,人物跃然纸上。

顾炎武著作,有《亭林诗文集》,清代有潘耒、蒯光典等人的刻本,《四部丛刊》影印潘刻本,中华书局校补为6卷本。此外还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天下郡国利病书》等。2007-08-11
这句话没有典故,是顾炎武在一篇文章中阐述的观点。

〔原文〕

有亡国, 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於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 谓之亡天下.

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 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於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禽兽者也.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於晋文王, 至武帝革命之时, 而山涛荐之入仕, 绍时屏居私门, 欲辞不就.涛谓之曰: ”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 而况於人乎一时.”传诵以为明言, 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於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於晋, 非其君也, 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 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 而汤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 且其入仕之初, 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 而可树其忠名以盖於晚也.

自正始以来, 而大义之不明遍於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 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 不容两立, 使谓绍为忠, 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於刘聪、石勒, 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 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

〔译文〕

有亡国, 有亡天下.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 那就是: 易姓改号叫作亡国; 仁义的道路被阻塞, 以至於达到率领禽兽来吃人, 人与人之间也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这叫作亡天下.

魏晋人的清谈为什么能够亡天下? 原因就是孟子所说的杨朱墨翟的学说使天下人目无父母, 目无君上, 从而堕落为禽兽了.以前, 嵇绍的父亲嵇康被晋文王所杀, 到晋武帝建立晋朝时, 山涛推荐嵇绍入朝做官, 嵇绍当时隐居在家里, 想推辞不去.山涛对他说: ”我替您考虑很久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时候, 更何况人生短暂的一世.”人们把山涛的这些话作为名言加以传诵, 然而不了解他这话败坏了仁义, 伤害了教化, 竟至使天下人目无父母.嵇绍对於晋王朝来说, 晋王朝的国君并非他的国君, 但他却忘了自己父亲被晋文王杀害, 而去事奉并非他的国君.在他活在世上的30多年之间, 他作为目无父母之人已经很久了, 那么在汤阴以死效忠又如何赎回他的罪过呢? 况且当他最初入朝做官的时候, 他哪里知道晋王一定会发生兵败之事, 而自己竟能树立忠名使晚节完美无缺呢!

自从曹魏正始以来, 大义不明的情况已经遍及天下.像山涛之流既然是异端邪说的罪魁祸首, 於是使嵇绍这样的贤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无所顾忌.邪和正两种评价截然相反, 二者不可并行不悖.假如认为嵇绍是忠, 那么就一定认为王裒是不忠才可以.否则如何能责怪那些晋代旧臣相继着去侍奉刘聪、石勒, 眼看着他的故主晋怀帝身穿青衣贱服为人行酒而无动於衷呢? 因此, 首先要知道保天下, 然后才知道保国家.保国家, 是位居国君和臣下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 保天下, 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2007-08-11
就是顾炎武想出来的2007-08-11
明末顾炎武说的。2007-08-11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5 22:55:0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翁秀艳邵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兴亡肉食者谋的意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兴亡,肉食者谋之”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意思是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常常取决于政治领导者的能力...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武认为,明朝灭亡,仅仅是换了一个皇帝,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以儒学为思想指导的统治方式并没有改变,这叫亡国;但是清朝的统治,不仅要换一个皇帝,而且要改变...

  •  翡希信息咨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由顾炎武提出的。具体来说:出处:该观点最早见于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原句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意为保护一个国家政治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

  •  博土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句名言。天下,指的是中国。匹夫,指的是平民百姓。意即中国的兴亡,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有责任的。后来这句话就成了所有爱国者响亮的行动口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作为每个人处事的一个重要原则。热爱祖国,为祖国献身,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最...

  •  此曲无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这句话好在哪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意为保护一个国家政治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而天下苍生、...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