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哪里?

退避三舍是城濮之战。晋文公承诺退避三舍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军事谋略。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个大国在卫国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一场大规模会战。对晋国而言,如果失利,则楚国将会称霸。若晋国能顺利击溃楚国,晋文公重耳便能继齐桓公之后,成为另一位春秋霸主。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哪里?
退避三舍是城濮之战。晋文公承诺退避三舍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军事谋略。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个大国在卫国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一场大规模会战。对晋国而言,如果失利,则楚国将会称霸。若晋国能顺利击溃楚国,晋文公重耳便能继齐桓公之后,成为另一位春秋霸主。

退避三舍由来
一次,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认为晋国政局动荡,重耳或许还有机会回国即位。于是,成王以诸侯之礼接待了重耳。酒宴之间,成王问重耳,如若您将来能回到晋国,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假使不得已,晋楚两国交战,我会为您退避三舍,以报答今日的恩情。
前632年,晋、楚两国军队在卫国城濮地区相遇,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想起当年流亡楚国时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从表面上看,晋军退避三舍是为了兑现重耳当年的承诺。
实际上,是楚军兵锋正盛,晋军仓促对阵难有胜算,为避其锋芒才有战略性撤退。见晋军连退九十里,楚军统帅轻敌,率军冒进被晋军伏击大败。
2023-04-07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左传》。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交战的时候,晋文公命令晋军后撤九十里,以此来报答楚成王对自己的恩德。此后,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在另一个历史事件中,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逃出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后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问他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楚国。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但是,如果我回去当了国君,就要把楚国的土地还给您。”楚成王听后大为感动,于是说:“你既然这样回报我,那我就送你三百里路,不再追究你的罪过。”这就是另一个与退避三舍相关的历史典故2023-04-10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6 20:52:2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退避三舍”的典故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中记载的晋文公与楚成王之间的故事。以下是该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礼遇。楚成王询问重耳,如果将来重耳返回晋国并当上国君,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的承诺:重耳回答,如果将来晋楚两...

  •  翡希信息咨询 “退避三舍”由什么典故而来?

    “退避三舍”的典故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中记载的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礼遇。楚成王询问重耳,如果将来重耳返回晋国并成为国君,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的承诺:重耳回答,如果将来晋楚两国...

  •  蓝韵生活馆 退避三舍出处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描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对楚成王的一次承诺,表示如果将来两国交战,他会主动退让九十里以示诚意。具体来说,“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中。当时,晋国公子重耳因国内政变而流亡在外,历经多个国家的辗转。在到达楚...

  •  翡希信息咨询 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哪里

    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以下是关于“退避三舍”的详细解释:出处:该成语最早见于《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中的描述,讲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与楚成王之间的故事。含义:退避三舍中的“舍”是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成语原意是如果晋国和楚国在中...

  • “退避三舍”这个历史典故出自于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它的哲学道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主动退让的智慧:“退避三舍”体现了在特定情境下主动退让的智慧。这种退让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策略,通过退让来寻找进攻的机会,积累进攻的力量。后发制人的策略:在战争中,后发制人往往能够相机而...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