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

“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三舍”意思是: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退避三舍的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退避三舍的成语寓意 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
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
  “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三舍”意思是: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退避三舍的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退避三舍的成语寓意
  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实力较强,暂时避其锋芒,二是使对方放松警惕,起到骄敌的作用。随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战胜之。成语中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属于后者。此外,晋文公此举还有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的意思。
退避三舍,即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成语告诉人们,退并不一定代表软弱可欺,相反应该谨慎,以防有诈。而在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懂得绕个弯,退一步,还是会有更宽广的路。2023-04-25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2、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2023-04-24
球球词典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8-22 09:56: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翡希信息咨询 “退避三舍”由什么典故而来?

    “退避三舍”的典故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中记载的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礼遇。楚成王询问重耳,如果将来重耳返回晋国并成为国君,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的承诺:重耳回答,如果将来晋楚两国...

  •  翡希信息咨询 退避三舍中三舍到底有多远?退避三舍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退避三舍的典故来源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背景:晋文公重耳在流亡过程中曾受到楚成王的礼遇。楚成王在一次宴会上问重耳,如果将来他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将如何报答楚国。 承诺:重耳承诺,如果晋楚两国交战,他将退避三舍以报答楚国的恩情。 实践: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晋国国力逐渐强盛。当晋...

  •  宜美生活妙招 晋文公重耳的三个典故

    退避三舍:典故内容:633年,晋文公在与楚国作战时,为了实现当年流亡楚国时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最终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意义:展现了晋文公遵守诺言、以退为进的军事智慧。清明寒食:典故内容:晋文公流亡时,介子推割股啖君,晋文公归国...

  •  宜美生活妙招 退避三舍的典故 退避三舍的故事是什么

    退避三舍的典故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与楚成王之间的一个故事。以下是退避三舍故事的详细内容:故事背景:春秋时,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并派人捉拿其弟重耳。重耳为了避难,逃离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期间,他来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热情款待。许下诺言:在一次宴会上,楚王问重耳,如果...

  •  翡希信息咨询 退避三舍的典故

    退避三舍的典故如下:背景:春秋时期,晋献公因听信谗言而杀害了太子申生,并派人捉拿其弟重耳。重耳为避免迫害,逃离晋国,在外流亡长达十几年。流亡至楚:在流亡过程中,重耳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楚国。楚成王看重耳日后必有作为,便以国宾之礼相待,对他非常尊敬。许下诺言:一次宴会上,楚王问重耳...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