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这一典故源自《东汉·晁错传》。历史背景:汉景帝时期,晁错作为智囊,积极倡导中央集权与重农政策,并非常重视边疆的保卫工作。典故由来:晁错提出,对于那些勇敢作战、坚守不退的将士,应当给予升级与奖赏。他用“赴汤火”来形容将士们应无惧敌人的箭石,勇敢面对如同滚汤烈火般的战场,奋不...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傅子》。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今湖南、湖北)。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实力最强的要数曹操和袁绍,他们分别使用伎俩争取刘表,刘表总是口头应允,实际上却按兵不动,在混乱的局势中观望踟蹰(chí chú)。 刘表的做法,引...
赴汤蹈火的故事典故如下:故事背景:西汉时期,汉景帝非常尊重晁错,对其言听计从。晁错主张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政策触动了许多诸侯的利益,使他们怀恨在心。矛盾激化: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反叛,将矛头直接对准了晁错。晁错的决心:面对这样的危机,晁...
赴汤蹈火的典故出处是《荀子·议兵》。该成语用来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意为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在《荀子·议兵》中,原文是:“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这里通过生动的比喻,形容了面对强大的敌人或艰险的处境时,如同投向滚水的石头...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