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在《论语》的这段记载中,冉有问子贡孔子是否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子贡通过询问孔子关于伯夷、叔齐的态度,得知他们因为求仁得仁而没有怨恨,从而推断出孔子不会帮助那些不追求仁德的卫国君主。综上所述,“求仁得仁”不仅是一个表达个人追求与获得相一致的词语,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和人生哲理。
典故:在《论语》的相关章节中,冉有问子贡孔子是否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子贡通过询问孔子关于伯夷、叔齐的看法,得知他们因求仁得仁而无怨恨,从而推断出孔子不会帮助那些不符合仁道的卫君。这一典故进一步阐释了“求仁得仁”的内涵,即追求并实现了自己的道德理想或愿望,是值得欣慰而无怨无悔的。
求仁得仁意思就是说,付出了仁德就会得到仁德,是说的古时候的贤人伯夷和叔齐兄弟,认为邹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以吃他的粮食为耻,最后饿死在山上,后来人们称他们是,为求仁德,不惜艰难,毫无怨言。伯夷叔齐是商朝时候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在孤竹君还没死的时候,本来想把位子传给他的小儿子叔齐来当...
“求仁得仁”的典故源自《论语·述而》中孔子对伯夷和叔齐的评价。典故背景:伯夷和叔齐是两位古代贤人,他们对周武王伐纣之事持有异议,认为那是以暴易暴,因此拒绝接受周朝的粮食,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孔子高度赞扬了伯夷和叔齐的行为,认为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仁的观念,追求的是仁德的最...
典故[回目录]出 处 :《论语·述而》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伯夷、叔齐是古时候的贤人,他们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耻于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