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典故

孔子评价他们为高尚的典范,因为他们对周武王伐纣之事持有异议,认为那是以暴易暴,因此他们拒绝接受周朝的粮食,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上,追求的是仁德的最高境界。当子贡询问他们是否有怨恨时,孔子的回答是他们已经实现了仁,无怨无悔。这段记载揭示了伯夷和叔齐的道德选择,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仁的观念,...
求仁得仁典故
在《论语·述而》中,冉有询问子贡关于孔子是否会助卫国君的问题。子贡表示会去询问,并进入后提出伯夷和叔齐这两位古代贤人的身份。孔子评价他们为高尚的典范,因为他们对周武王伐纣之事持有异议,认为那是以暴易暴,因此他们拒绝接受周朝的粮食,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上,追求的是仁德的最高境界。当子贡询问他们是否有怨恨时,孔子的回答是他们已经实现了仁,无怨无悔。
这段记载揭示了伯夷和叔齐的道德选择,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仁的观念,即使面临极端困境,也不妥协。孔子对他们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这与卫国国君辄即位后与其父争夺王位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孔子显然对后者违背礼制的行为表示不满。他的评价标准始终围绕着“礼”这一核心,即是否符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扩展资料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无愧于心便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亦指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2024-07-07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5 07:55: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宜美生活妙招 求仁得仁典故

    “求仁得仁”的典故源自《论语·述而》中孔子对伯夷和叔齐的评价。典故背景:伯夷和叔齐是两位古代贤人,他们对周武王伐纣之事持有异议,认为那是以暴易暴,因此拒绝接受周朝的粮食,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孔子高度赞扬了伯夷和叔齐的行为,认为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仁的观念,追求的是仁德的最...

  • 孔子评价他们为高尚的典范,因为他们对周武王伐纣之事持有异议,认为那是以暴易暴,因此他们拒绝接受周朝的粮食,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上,追求的是仁德的最高境界。当子贡询问他们是否有怨恨时,孔子的回答是他们已经实现了仁,无怨无悔。这段记载揭示了伯夷和叔齐的道德选择,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仁的观念,...

  •  宜美生活妙招 求仁得仁解读

    历史典故: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与叔齐兄弟二人坚守长幼有序的原则,互相谦让君位。他们因武王伐纣的行为不合礼义而拒绝事奉周朝,最终饿死在首阳山。孔子认为他们追求仁德,因此得到了仁,这正是“求仁得仁”的生动体现。卫灵公父子的故事:与伯夷叔齐的谦让形成鲜明对比,卫灵公父子因失序行为而引发内...

  •  誉祥祥知识 求仁得仁的意思 求仁得仁意思

    典故:在《论语》的这段记载中,冉有问子贡孔子是否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子贡通过询问孔子关于伯夷、叔齐的态度,得知他们因为求仁得仁而没有怨恨,从而推断出孔子不会帮助那些不追求仁德的卫国君主。综上所述,“求仁得仁”不仅是一个表达个人追求与获得相一致的词语,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和人生哲理。

  •  天枰曌日月凌空 “求仁得仁”一词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典故吗?

    求仁得仁意思就是说,付出了仁德就会得到仁德,是说的古时候的贤人伯夷和叔齐兄弟,认为邹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以吃他的粮食为耻,最后饿死在山上,后来人们称他们是,为求仁德,不惜艰难,毫无怨言。伯夷叔齐是商朝时候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在孤竹君还没死的时候,本来想把位子传给他的小儿子叔齐来当...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