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师的典故

右司马向宋襄公献计道:“楚军多而宋军少,趁他们正在过河尚未列队时发动突然攻击,那么他们必败无疑。”宋襄公说:“我听得君子讲:‘双方交战。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处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势的队伍。’现在楚军还未完全...
仁义之师的典故
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宋兵已经安排好阵势,楚军还没有渡河。右司马向宋襄公献计道:“楚军多而宋军少,趁他们正在过河尚未列队时发动突然攻击,那么他们必败无疑。”  宋襄公说:“我听得君子讲:‘双方交战。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处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势的队伍。’现在楚军还未完全渡河,我们发动攻击,这是不道德的。还是让他们全部渡河摆好阵势后,再击鼓进攻吧。”  右司马说:“您不爱护我国的人民,让国家受到损害,难道这就讲道德了吗?”  等到楚军已渡过河来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击鼓进军,结果宋兵大败, 襄公的大腿也遭受重伤,3天后就死了。
宋襄公
仁义之师——宋襄公(?—前637)春秋时宋国国君(前650—前637)
宋襄公是个资质平平的人,宋国的实力也不强大,可是成为霸主的诱惑实在太大了。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公子昭来投奔他,他认为是个可利用的机会,就收留了公子昭。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六四二年),各国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要护送公子昭回齐国去当国君,让诸侯派兵相助,以壮声势。大部分诸侯一见是宋襄公出面号召,没几个人理会,只有卫、曹、邾几个比宋国还小的国家派了一些人马来了。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军实力,就把无亏釉竖刁杀了,赶走了易牙,在边界上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为齐孝公复位出了力,自认为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足够树立威信称霸诸侯的时候了,便想会盟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确定。于是,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国和齐国,想把会盟诸侯的事先和他们商量一下,取得楚国、齐国的支持。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季,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霸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属。他事先末征求齐国。楚国的意见,自作主张拟了一份秋季在宋国会合诸侯,共扶周天子王室的通告,并把时间定在当年秋季。楚成王和齐孝公两人对宋襄公的这种做法很不满意,心里却不痛快。但碍于情面,还是签了字。
到了约定开会的日子,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只有齐孝公和鲁国国君没到。在开会时,宋襄公首先说:"诸侯都来了,我们会合于此,是仿效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约,共同协助王室,停止相互间的战争,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认为如何?"楚成王说:"您说得很好,但不知这嚣主是谁来担任扩宋襄公说;"这事好办,有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这里谁爵位高就让谁当盟主吧。"话音刚落,楚成王便说: "楚国早就称王,宋国虽说是公爵,但比王还低一等,所以盟主的这把交椅自然该我来坐。"说罢并不谦让,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盘落空,不禁大怒,指着楚成王的鼻子骂:"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谁不承认?可你那个王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有什么资格做盟主?”楚成王说:"你说我这个正是假的,你把我请来干什么?”宋襄公再想争辩,只觅楚国大臣成得臣脱去长袍,露出里面穿的全身铠甲,手举一面小红旗,只一挥动,那些随楚成王而来、打扮成家仆和侍者的人纷纷脱去外衣,原来个个都是内穿铠甲。手持刺刃胸兵士。他们往台上冲来,吓得诸侯四散而逃,宋襄公被成得臣一把抓住,把他拖到楚国的车上,带他回楚国去了。后来,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就把宋襄公放回去了。
从那时起,宋襄公对楚国怀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也没什么办法出气。后来。宋襄公听说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就想讨伐力薄国小的郑国,出出胸中恶气。过了不久。郑文公去楚国拜会楚成王。宋襄公认为是个机会,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文公知道消息后,求救于楚成王,楚成王答应来救援郑国。
楚成王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涨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 "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明明是小看我们。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 "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看到楚军凶猛胆都吓破了,掉头便逃。宋襄公正想亲自督阵进攻,还没来得及冲向前去,便被楚军围住,身上、腿上儿处受伤。幸亏宋国的几员大将奋力冲杀。才救出他来。等他出来逃命,宋军已早逃散,粮草。兵车金部被楚军抢走,再看那杆 "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宋国的百姓们对宋襄公都骂不绝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他身边的将士们听了,都在心中暗骂宋襄公。
宋襄公虽然口口声声按 "仁义"办事,但他在会盟诸侯时当不成盟主而破口大骂时,还记得 "仁义"二字吗? 2013-09-26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2013-09-27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5 12:01:1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要用 "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明明是小看我们。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 "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

  •  慕容颜烟 请问哪个典故是,某将领看着敌人过河不打他们,要等他们过完河再打

    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大乱。宋襄公冲在最前面,却陷进了敌阵,被箭射中大腿。由于宋襄公是个讲仁义的人,对待下属十分好,所以他的属下都拼死保护他。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

  •  腾云新分享 仁义之师什么意思 仁义之师出自哪里

    三、历史典故 宋襄公:在历史典故中,宋襄公被提及为仁义之师的代表。他虽在战争中失败,但其坚持道德原则、尊重敌人的行为却赢得了后世的尊敬。综上所述,仁义之师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道德和正义的象征,代表着军队应当秉持的高尚品质。它出自《三国演义》和《禅真逸史》等古代文学作品,并在...

  •  校易搜全知道 仁义之师什么意思?仁义之师典故出处介绍

    但邓敦的劝谏不但未能奏效,还被司马昭杀死。至此,灭蜀之战正式展开。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司马昭口中的仁义之师,意为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司马昭决定发动伐蜀之战,遭到曹魏不少大臣的反对,这一点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小说中提到的邓敦...

  • 二、典故出处 出处:仁义之师这一成语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原文为“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 背景:在三国时期,司马昭决定发动伐蜀之战,准备对蜀汉进行致命一击。然而,这一决定遭到了曹魏不少大臣的反对,其中包括前将军邓敦。邓敦认为曹魏损兵折将,元气未复,加上蜀汉地形险要,...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