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的典故是怎么来的,你怎么看待这种做法?

典故的由来:不食周粟讲的是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商代末年,位于今河北东部的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齐。孤竹国君喜欢小儿子叔齐,临死前立下遗嘱。让叔齐接班。孤竹国君死后,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坚持要让位给哥哥。为了让弟弟安下心来做国君,伯夷偷偷 地离家出走了。...
不食周粟的典故是怎么来的,你怎么看待这种做法?
【释义】: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形容气节高尚,誓死也不愿与非正义或非仁德的人 有瓜葛。
【成语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 而食之。”

典故的由来:不食周粟讲的是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商代末年,位于今河北东部的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齐。孤竹国君喜欢小儿子叔齐,临死前立下遗嘱。让叔齐接班。
孤竹国君死后,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坚持要让位给哥哥。为了让弟弟安下心来做国君,伯夷偷偷 地离家出走了。哥哥出走后,叔齐也离开了王宫,四处寻找哥哥。两人团聚后,决定不再回孤竹国。
听说西伯昌(即周文王)比较尊老敬老,兄弟俩便一起投奔,并在那里定居下来。文王死后,武王继位。继位后的武王扩充兵 力,准备讨伐商纣。
当周朝的军队进军到今孟津地带时,伯夷叔齐瞅机会跑上去,扣马而谏,认为周武王此举不孝顺、不仁义 。武王的将士听后,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幸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说:“这是两个讲道德的人。”并要求将士不要 为难他们。

武王伐纣成功,天下一统为周,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两人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兄弟两个离开周朝的统治区 ,到一个叫首阳山的地方隐居下来,靠采集山上的薇菜充饥。
一位妇人看到他们后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你们现在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呀!”二人一听,心想,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决定绝食等死。
相传他们还作了一首《采薇歌》,歌词是这样的: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不食周粟”便被用作坚守节操、志向高洁之典。后世对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赞不绝口,褒扬有加。孔子称其为““古之贤人也”,赞其“不食周粟”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孟子则称伯夷叔齐为“圣之清者”,等等;吟咏伯夷叔齐事迹的诗词更是很多。虽然世人肯定了他们的节义仁德,但也说他们那有些愚顽的固执、甚至是愚忠。
我的看法:觉得他们是忠诚坚定,有气节、坚守节操的。
很多时候我们是站着现在历史环境看古代历史事件。这是很不正确的。现在我们看他们是愚忠的表现,其实他们在那时候是忠臣不仕二君的表现(或者做法我们觉得很愚纯罢了)。
在伯夷之后的历史中,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物层出不穷。汉代光禄大夫龚胜因为不愿在篡位的王莽手下为官,于是回归故里。王莽强行邀请龚胜入朝为官,龚胜对门人说”我世受汉恩,怎么能一身事二姓?”于是绝食十四天而死;写下“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的名作。思想家顾炎武在明亡后也同样隐居不仕,清朝强行邀请出山,顾炎武以死威胁,清朝只得作罢。类似的故事,没有写进史书的恐怕还有很多。
不管伯夷叔齐的故事是不是虚构,它都作为一种象征,沉潜成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抉择。虽伯夷、叔齐也有一些愚蠢的地方。因此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他们身上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2020-10-25
不食周粟的典故来自于殷商时期的伯夷与叔齐,他们亡国后宁死也不吃周国的粮食。我觉得他们的不畏强权、宁死不屈的精神,实在是太伟大了!2020-10-25
不食周粟是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后,不吃周粟而来的。这种做法虽然可以看出来坚定的意志和不甘屈辱的决心。但是却不懂得变通,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2020-10-25
这个典故来自于《史记》,是指伯夷和叔齐在周朝灭亡后不肯吃周朝的米,我认为这个做法是忠心的体现,因为作为前朝的人,不肯屈就于后朝,是很忠心的。2020-10-25
商朝时,某小国的两个宗室子弟伯夷和叔齐听闻周文王仁义,特来投奔。后来,文王去世,武王伐纣,伯夷和书齐认为这是很残忍的事情,誓死不食周粟,最终饿死。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深爱百姓、爱好和平的仁德,值得提倡。2020-11-13
伯夷与叔齐为了表达对于殷商的忠心,在周朝建立后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我不赞成这样的“不食周粟”的观点。我们虽然要有忠心,但是不能愚忠。2020-10-25
这个典故和”不为五斗米折腰”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具体的时代背景不一样,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做法,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气节。我觉得不一定所有人都认同。但是秉持自己的价值观就好2020-10-25
这个典故是指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伯夷、叔齐不愿臣服于周,拒不吃周王朝的粮食,导致饿死与首阳山,表现出了世大夫的忠君思想。我认为他们这种行为是理想的,不符合现实,是逃避责任的行为。2020-10-25
我觉得这种做法是非常有骨气的,他们宁死也不屈服于别人,不会接受别人给的小恩小惠。2020-10-25
这是一种文化认同,商人和周人从当时的角度来看,完全就是两个民族,无法忍受自己的领域,被其他的族人所统治,也无法接受自己的文化被吞没。2020-10-25
鄙人认为不食周粟诚然有气节和操守,但是如果吃着周粟,当着商臣岂不过瘾。毕竟不择手段非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 !2020-10-25
不食周粟的典故说的是伯夷与叔齐在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我觉得这种做法很棒,他们的这种宁死不屈的顽强精神还值得我们学习。2020-10-25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6 19:59: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典故的由来:不食周粟讲的是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商代末年,位于今河北东部的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齐。孤竹国君喜欢小儿子叔齐,临死前立下遗嘱。让叔齐接班。孤竹国君死后,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坚持要让位给哥哥。为了让弟弟安下心来做国君,伯夷偷偷 地离家出走了。...

  •  宜美生活妙招 不食周粟故事详细介绍

    不食周粟的故事详细介绍如下:背景: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期孤竹君的两位儿子,孤竹君指定叔齐为接班人,但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却选择避世。决定投靠周国: 在旅途中,伯夷和叔齐听说了西伯侯姬昌以善待老人和儿童闻名,深受百姓爱戴,于是决定投靠周国。劝谏周武王: 文王去世后,周武王继位并准备起兵讨伐...

  •  校易搜全知道 伯夷叔齐为何不食周粟?是忠诚还是愚昧?

    这个典故,来自《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话说伯夷、叔齐二人,是殷商时期孤竹国国君的二个儿子,相互谦让,都不肯继位。时武王伐纣之后,伯夷、叔齐觉得周武王以臣子之身,讨伐殷商,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他们曾经拦车...

  • 四川翡希 不食周粟是什么意思?

    “不食周粟”是指伯夷和叔齐在商朝灭亡后,为了坚守道义和对不公的抗争,选择隐居在首阳山,誓死不食用周朝的粮食,仅以采野果为生。具体来说:典故来源:这一典故源于古代中国,讲述的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事件背景:伯夷和叔齐原本是商朝的臣民,因不满周武王伐纣的行为,认为这...

  • “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历史典故如下:背景: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是商朝边境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伯夷和叔齐因“兄弟让国”的美谈而闻名。投奔周文王:他们听说周文王是仁义之君,便长途跋涉前往周国。但当他们到达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