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的历史典故

万众一心的历史典故如下: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汉灵帝派出军队镇压。朝廷派出的朱儁(jùn)率部在宛城城外堆了一座比城墙还高的山丘。朱儁登上土丘细细观察宛城城内起义军将领韩忠的军事部署,发现城东北的守备比较空虚。第二天,朱儁让一支兵马佯攻宛城西南,故意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吸引韩忠增兵...
万众一心的历史典故
万众一心的历史典故如下: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汉灵帝派出军队镇压。朝廷派出的朱儁(jùn)率部在宛城城外堆了一座比城墙还高的山丘。
朱儁登上土丘细细观察宛城城内起义军将领韩忠的军事部署,发现城东北的守备比较空虚。第二天,朱儁让一支兵马佯攻宛城西南,故意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吸引韩忠增兵西南,自己却带领主力急攻城东北,乘虚拿下了外城。

朱儁不理会韩忠的谈判要求,加紧围攻内城,可一连几天都遭到了起义军的有力抵抗。攻城屡屡受挫,朱儁又登上外城城墙向内城眺望,接着,下命令叫部队后撤几里。
撤退后不久,城内守军纷纷冲出城外,试图突围,朱儁的兵马乘机从侧翼杀过来。韩忠不备,再退回内城已来不及,起义军只得四散而逃,伤亡很大。
事后,朱儁的部下问他用的什么计谋,他得意地说:“我从高处看得很清楚,内城十分坚固,城内尽是守兵。他们想谈判谈不成,想突围又出不去,这不是逼着他们万众一心跟我军拼命吗?
一万个人齐了心尚且势不可当,何况他们有十万人马呢!倒不如先缓—缓,暂且松动一下包围圈,让他们产生突围的念头,然后乘乱杀上去,那他们的士气也就瓦解了。”

成语寓意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并引此为美德。中国有句古话,叫“上下同心,其利断金”,说的就是团结的重要意义。一个团体万众一心,充满凝聚力,就算是艰难的事情,只要能够齐心协力,再怎么困难,怎么重大的问题也能够在共同合作和齐心努力之下迎刃而解。
在灾难面前,最需要的是团结,上下一心、团结互助是战胜困难的必需精神,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上有些事情虽然看起来难办,但只要众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就能形成强大合力,再难的事也会变容易。
2023-10-19
球球词典 阅读 4 次 更新于 2025-07-13 03:58: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万众一心的历史典故如下: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汉灵帝派出军队镇压。朝廷派出的朱儁(jùn)率部在宛城城外堆了一座比城墙还高的山丘。朱儁登上土丘细细观察宛城城内起义军将领韩忠的军事部署,发现城东北的守备比较空虚。第二天,朱儁让一支兵马佯攻宛城西南,故意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吸引韩忠增兵...

  •  誉祥祥知识 万众一心的意思急求

    相关典故:- 在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中,汉灵帝派朱隽率军去镇压。朱隽在南阳城外堆了一个比城墙还高的山丘,以此观察城内情况,并用计攻下了外城。当义军将领韩忠提出和谈时,朱隽担心城内的军民会万众一心,形成强大的抵抗力,因此既不同意和谈,也不急于攻城。这一典故进一步诠释了“万众一心”...

  •  翡希信息咨询 万众一心成语出处

    “万众一心”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后汉书·朱擕传》。成语背景:该成语源自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期间,汉灵帝派遣朱隽率军平叛的故事。在故事中,朱隽面对义军的团结和力量,深刻认识到“万人一心,犹不可当”的道理。成语含义:“万众一心”形容千千万万的人团结一致,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它强调了团...

  •  翡希信息咨询 万众一心的意思急求

    典故:在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背景下,汉灵帝派朱隽率军镇压起义军。朱隽在攻城时,考虑到城内军民如果万众一心,将难以攻克,因此采取了谨慎的策略。这个典故进一步强调了万众一心所带来的强大力量和难以攻克的特点。

  •  翡希信息咨询 万众一心的意思急求

    出处:它出自《后汉书·朱擕传》,原文是“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意味着即使只有万人团结一心,也已经难以抵挡,更何况是十万人呢。典故:在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背景下,汉灵帝派朱隽去镇压起义军。朱隽在攻城时,意识到如果城内的军民万众一心,将会非常难以对付,因此他采取了谨慎的...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