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的历史典故如下: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汉灵帝派出军队镇压。朝廷派出的朱儁(jùn)率部在宛城城外堆了一座比城墙还高的山丘。朱儁登上土丘细细观察宛城城内起义军将领韩忠的军事部署,发现城东北的守备比较空虚。第二天,朱儁让一支兵马佯攻宛城西南,故意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吸引韩忠增兵...
相关典故:- 在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中,汉灵帝派朱隽率军去镇压。朱隽在南阳城外堆了一个比城墙还高的山丘,以此观察城内情况,并用计攻下了外城。当义军将领韩忠提出和谈时,朱隽担心城内的军民会万众一心,形成强大的抵抗力,因此既不同意和谈,也不急于攻城。这一典故进一步诠释了“万众一心”...
“万众一心”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后汉书·朱擕传》。成语背景:该成语源自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期间,汉灵帝派遣朱隽率军平叛的故事。在故事中,朱隽面对义军的团结和力量,深刻认识到“万人一心,犹不可当”的道理。成语含义:“万众一心”形容千千万万的人团结一致,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它强调了团...
典故:在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背景下,汉灵帝派朱隽率军镇压起义军。朱隽在攻城时,考虑到城内军民如果万众一心,将难以攻克,因此采取了谨慎的策略。这个典故进一步强调了万众一心所带来的强大力量和难以攻克的特点。
出处:它出自《后汉书·朱擕传》,原文是“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意味着即使只有万人团结一心,也已经难以抵挡,更何况是十万人呢。典故:在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背景下,汉灵帝派朱隽去镇压起义军。朱隽在攻城时,意识到如果城内的军民万众一心,将会非常难以对付,因此他采取了谨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