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的典故话题讨论。解读关于成语的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关于成语的典故,请参与关于成语的典故话题讨论。
关于成语的典故话题已于 2025-09-12 18:06:22 更新
1、安不忘危 我国最早的一部占卜书《周易》关于吉凶祸福有深刻的论述,特别在治国方面的解释是相当深刻。真正有远见卓识的人,应该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 告诫当政者在生存的时候不要忘记灭亡,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在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发生动乱的可能性。“安”的背后之所以隐藏着“危”,是因...
十个著名的成语典故如下: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复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钟子期逝,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思考何...
2、围魏救赵(孙膑)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
1. 草木皆兵 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率军南侵,因过于自信而失败。逃亡途中,他心虚胆怯,误将山间的树木影理解为追兵,从而诞生了“草木皆兵”的成语,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疑神疑鬼。2. 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之际,韩信利用高明的战术,在河边设营,让士兵背水列阵,以此激发他们的斗志,最终大败楚军,留...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有烽火戏诸侯、问鼎中原、退避三舍、一鸣惊人。1、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然在城中上演了一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
(一)邯郸学步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燕国寿陵的一个少年前往赵国都城邯郸,见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优美,便尝试学习。不幸的是,他不仅没有学会,还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走法,只好爬着回家。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邯郸学步”,用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丢掉了自己原有的本领。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常被...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3.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十一)井底之蛙【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提示]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