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度陈仓典故概括话题讨论。解读暗度陈仓典故概括知识,想了解学习暗度陈仓典故概括,请参与暗度陈仓典故概括话题讨论。
暗度陈仓典故概括话题已于 2025-07-30 12:57:41 更新
1、【典故】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
背景介绍: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此典故是韩信为了攻打三秦而采取的一次巧妙战略行动。明修栈道:韩信为了掩盖真实意图,表面上修筑栈道,以此展示和平的假象。这里的栈道是指山间供行人通过的栈道,古代常用作军事通行的隐秘通道。暗度陈仓:韩信的真正目的是攻击陈仓,这是通往关中的必经...
1. 陈仓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东汪渣(陈仓区)。2.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策略源自刘邦和韩信的故事。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击项羽时,韩信故意修复栈道,以此迷惑敌人,同时暗中绕道袭击陈仓,取得了胜利。3.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以便在暗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3. 我军终以暗渡陈仓之计奇袭了敌军白虎团。4. 我军部队为节省时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很快端掉了敌人的堡垒。5. 许多军事家,都善于运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计谋。...等等。
1、典故“暗度陈仓”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在楚汉之争时期,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天下,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然而,项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违背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封为西楚霸王,把关中和汉中封给了先入关中的刘邦。2、在此背景下,...
1. 暗度陈仓这一典故源自《史记·高祖本纪》,记述了汉王刘邦运用智谋,击败雍王章邯的故事。2. 当时,项羽派遣了三万兵马,加上其他诸侯的追随者,总数达数万之众。他们从杜南进入蚀中,刘邦为了防备他们的袭击,每次离开时都烧毁栈道。3. 为了迷惑项羽,表明自己无意东归,刘邦在八月采用了韩信的计策...
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如下:背景: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企图独霸天下,对刘邦尤为不放心。两人曾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刘邦先进入咸阳,但项羽不愿让刘邦当关中王,便故意将其封到偏远的巴蜀和汉中地区,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的策略: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将一路...
暗度陈仓 历史典故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这个典故源于秦汉之际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其大意是,刘邦在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过程中,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修复栈道,暗地里却出兵陈仓,以出其不意的策略夺取了胜利。典故解释 一、背景介绍 楚汉之争时期,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为了迷惑敌人并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刘邦采取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计谋源自秦末汉初,是古代战争中的一次经典战例。刘邦在鸿门宴后被迫退至汉中,为迷惑项羽,他派人烧毁了通往关中的栈道。但刘邦并未因此放弃夺回关中的决心,而是暗中策划反攻。公元前206年,刘邦任命大将军韩信为东征统帅。韩信采取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他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