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兵的典故话题讨论。解读古代爱兵的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古代爱兵的典故,请参与古代爱兵的典故话题讨论。
古代爱兵的典故话题已于 2025-08-23 09:44:39 更新
这个典故源于古代中国,形容将领对其部下士兵的深厚关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典故解释 1. 典故背景:爱兵如子的概念起源于古代战争年代。在那个时期,一位明智的将领深知,只有与士兵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才能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因此,他不仅仅将士兵视为部下,而是视为与自己一体的家人。2. 典...
爱兵如子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吴起的事迹。以下是关于爱兵如子典故的详细解释:背景:吴起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仁德之心闻名。他在魏国得到魏文侯的信任,并担任将领。行为表现:同甘共苦:吴起对待士兵极其平等,行军时不骑马乘车,甚至亲自为士兵背负物品,与士兵同甘共苦。亲口吮疮...
爱兵如子的典故示例:吴起是战国时卫国人,喜欢用兵。在鲁国为将打败齐国后,因国人反映他为人品德不好,鲁国君主也因他是卫人,害怕得罪友好邻邦卫国,就不用他了。因此,吴起来到了魏国。在魏国大臣李克的推荐下,吴起得到了魏文侯(公元前424— 前387年在位)的重用。曾作为主将,率领魏军攻打秦国,拿下了秦...
在战国时期的历史中,吴起以其"爱兵如子"的传说广为流传。吴起,卫国人,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在鲁国任将时,他虽曾因品德问题被鲁国君主疏远,但他在魏国得到了李克的推荐,得到了魏文侯(公元前424-387年在位)的信任。吴起作为将领,对待士兵极其平等,他与士兵同甘共苦,行军时不骑马乘车...
爱兵如子,胜乃可全。爱兵如子,胜乃可全是个成语典故,释义是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
爱兵如子是形容将帅对士兵的关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深厚。源于成语典故,意指将士兵视为自己的孩子,以深厚的感情和慈爱的态度对待,士兵就能与将领生死与共,共赴战场。在军队中,爱兵如子的管理理念要求将帅必须对士兵进行厚待,给予足够的关爱与照顾,同时也要对士兵进行严格要求,确保他们能够在战场上...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对吴起的评价用了这样一句话:“善于用兵,廉洁平易近人,深得兵士爱戴”。事实上,有吴起这样一位爱兵如子的将领,魏军能不打胜仗吗?可惜,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魏武侯继位以后,不再信任吴起,又由于魏国国相公孙痤排挤吴起,魏军也从此步入军力衰退的阶段。
李广是个忠心耿耿,气势不凡,保卫边疆,匈奴甚俱之。个性刚烈正直,作战勇猛。骑射与弓术更显高明。李广,中国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 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
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
这便是杀妻求将的典故,不知以后谁还敢把姑娘嫁给他。吴起的杀妻暴行使鲁穆公的疑虑彻底消除,他放手让吴起大干一场。吴起指挥军事上基本算不入流的鲁国军队与强大的齐国军队开打,吴起先示弱,后突袭,大败齐军!不知此时的他享受凯旋的荣耀时,是否还能想到那个在他落魄时嫁给他又被他亲手杀死用来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