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点服典故意思话题讨论。解读曾点服典故意思知识,想了解学习曾点服典故意思,请参与曾点服典故意思话题讨论。
曾点服典故意思话题已于 2025-08-06 20:20:07 更新
【春服舞雩】 宋·苏辙:“城西社下老刘君,春服舞雩今几人。”【浴沂曾点】 宋·苏轼:“命驾吕安邀不至,浴沂曾点暮方还。”
曾点言志是个典故。曾点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认为曾点懂礼乐,高雅洒脱,很赞同他的说法。出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
这两句话为对联,含义是:孔子在和弟子们讨论如若有人赏识自己,会取得何种成就,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解答,其中曾点的想法和孔子最为接近,这幅对联沟通了儒家的逸出,道出了道家的玄机 借用曾晰述志和濠梁观鱼两个典故: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沂浴之志出于《论语·先进》中,是孔子称赞其弟子曾点的典故,又称曾点之志。大致情况是,有一次,孔子与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四人聊天,子路的志向是治国平天下;冉有的志向也是治理一方,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只能把经济方面搞好,礼乐教化则要另请高明;公西华的志向是做外交官;轮到...
典故出自《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述了孔子问几个学生的志向。曾点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认为曾点懂礼乐,高雅洒脱,很赞同他的说法。
打晕了儿子,曾点自然心痛愧疚,曾参醒来后,马上退到一旁弹琴唱歌,那意思是告诉老爹:“我没事儿,没被您打傻,也没有生气。”曾参后来成长为天下有名的孝子,而这件事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来由。但是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很不以为然,把曾参批评了一顿:“你傻呀...
(《爱菊说》,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八)“林宗巾”和与之对举的此类相似典故,在这里已基本脱离了故事源出时的实指性内容,成为了某种象喻符号:精神方面,将其与“陋巷瓢”“莱芜甑”“如椽笔”对举,象征寒士安贫乐道的气节;形象方面,与“曾点服”“孟嘉帽”“叔子裘带”“鹤氅衣”对举,称扬才子雍容洒脱的风...
上吉 曾点论志 瑟希铿尔尚留声春暮时刚春服成 冠五六人童六七舞雩归咏畅幽情 曾点,春秋时代鲁国人,不但文思敏捷、心地善良,而且随遇而安,很懂得因应时间去做适宜的事。这支签,是曾点向别人说出他最大的愿望——希望和谐的琴声,到处飘扬;在暮春三月,穿上刚刚缝好的单衣,带着五六位年青...
原本签文(繁体):瑟希铿尔尚留声,春暮时刚春服成;冠五六童人六七,舞雩归咏畅幽情。典故解读:曾点,又名晳,《史记》则写作曾葳,是孔子着名第子曾参的父亲,他们父子先后跟随孔子学习,曾点属比较早期的学生。有一次,孔子在与其他三位同学讨论问题,问他们将来有何抱负?三人先后发表高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