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被杀的典故话题讨论。解读史官被杀的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史官被杀的典故,请参与史官被杀的典故话题讨论。
史官被杀的典故话题已于 2025-04-21 08:35:41 更新
杀了三个史官的典故如下:齐国有一个大夫崔杼,他美貌的妻子被齐庄公看上了。庄公经常会到崔杼家调戏他的妻子,这使得崔杼对齐庄公怀恨在心,终于在齐庄公又一次到他家的时候,崔杼把齐庄公给杀了。杀了庄公以后,崔杼作为齐国的四朝元老,把景公立为新君,自己成为右相。在当时的史官太史伯的笔下...
崔杼被气得七窍生烟,咬牙切齿,把太史的三弟碎尸万段,令太史季补缺。太史季把竹简摊开来递给崔杼,崔杼一看,依旧是那几个字,叹息一声,让太史季退下。南史氏听说太史兄弟皆被杀害的消息,"执简以往",要前赴后继,接替太史兄弟将崔杼的罪状记载史册,见太史季已经据实记载,才返回去。于是史书...
崔杼弑其君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涉及齐国的大夫崔杼和齐庄公。据史书记载,崔杼因为齐庄公与他的妻子棠姜私通而感到愤怒,于是买通齐庄公的宦官贾举将其关在院子里,不顾齐庄公的苦苦哀求,和他的手下将其杀死。然后崔杼拥立了齐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国君,是为齐景公。这个典故也涉及到一些史官的公正和...
用通俗的话告诉你这个典故,国王犯错了。史官真实记载了,国王要求他修改,被拒绝杀了。然后换他兄弟来写,还是那句话,某年某月某日,王杀某某。兄弟也被杀了,死了四个兄弟,到了老五来还是这句话,王终于屈服了。这就是史官的风骨。春秋时期的故事。
1、太史:史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在史册中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崔杼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写在史册中。2、在晋董狐笔: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载,春秋时,晋灵公被赵穿...
(齐国崔杼杀死了国君)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大意是讲南史氏是齐国的史官,为了真实的记录历史,父亲、大哥都被崔杼杀害;弟弟也准备去死。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意思是如果大史氏家族...
在崔杼的指挥下,杀手们趁机杀出,庄公与护卫们不幸遇害。齐国太史公如实记录了这一事件,崔杼因此怒不可遏,连杀太史的两个兄弟。面对崔杼的威胁,太史的第三个弟弟坚定地表示,作为史官,他职责所在就是据事直书,宁可为真理而死,也不愿为苟活而失职。崔杼的暴行终将被揭露,即使他试图篡改历史,也...
齐国的史官写史时直书“崔杼弑其君”,崔知道后,一怒之下把史官杀了,然而史官的弟弟接着写,也被杀,另一个弟弟再接着写,最后,权臣杀不下去而作罢.当时还有一位史官准备好竹简,如果史官再被杀,他将前往继续写。这是齐国史官的不屈精神。2、“在晋董狐笔”:见于《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时...
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董狐在史册上直接记录了晋卿赵盾弑杀其君的事迹。这种敢于直书事实、不隐讳任何真相的记录方式被称为“董狐笔”。这一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