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中的典故

正气歌中的典故如下: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拓展知识:1、“在齐太史简”: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时,...
正气歌中的典故
正气歌中的典故如下: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拓展知识:
1、“在齐太史简”:
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时,齐灵公有病,崔杼迎立了前太子姜光,史称齐庄公.崔杼娶了一女子为妻,但庄公与她私通。崔怒,派人包围了庄公。庄公想和解,崔不许;想自杀于太庙,崔不许。庄公谨墙逃跑,被崔手下射中腿部,掉下墙樽死了。
齐国的史官写史时直书“崔杼弑其君”,崔知道后,一怒之下把史官杀了,然而史官的弟弟接着写,也被杀,另一个弟弟再接着写,最后,权臣杀不下去而作罢.当时还有一位史官准备好竹简,如果史官再被杀,他将前往继续写。这是齐国史官的不屈精神。

2、“在晋董狐笔”:
见于《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时,晋灵公昏庸无道,作为相国的赵盾多次劝说,灵公非但不听,还多次派人设计刺杀赵盾。赵盾被迫出逃,途中遇见灵公的姐夫赵穿,赵穿听说后,前去找灵公评理。灵公不听,且恶声恶语,最后赵穿命令卫士杀死了灵公。
赵盾听说后,返回晋国,把灵公的儿子拥立为王,即晋成公。董狐让赵看记录上写道“秋七月,赵盾弑其君”。赵质问董,董狐回答“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杀,这难道不是你的责任吗?”董狐据法直书的精神为后世所传诵。
3、“在秦张良椎”:
张良,字子房,战国末年韩国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天下再乱,把天下的兵器收起来,铸成铜人12个(每个重达24万斤),威摄天下,无人敢反对。唯张良不惜毁家抒难,雇了一个力士,铸了一个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的大椎子。
攻击出巡的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阳武县),误中副车,没有击中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捉拿,张良被迫流亡各地。体现出他敢于挑战强权的大无畏精神。
2023-10-24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4:00: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正气歌典故一共十二个:“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齐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严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齐国太史几兄弟秉笔直书记下崔杼弑君的真相被杀;晋国董狐...

  • 正气歌中的典故如下: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拓展知识:1、“在齐太史简”: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时,...

  • 正气歌运用了哪些典故如下:春秋齐国太史,姓名不可考(简);春秋晋国太史董狐(笔);秦朝张良(锥);西汉大臣苏武(节);东汉末巴郡太守严颜(头);西晋大臣嵇绍(血);唐朝睢阳太守张巡(齿);唐朝常山太守颜杲卿(舌);东汉末隐士管宁(帽);蜀汉丞相诸葛亮(表);东晋名将祖逖(楫);唐朝...

  • 3.在秦张良椎. 诠曰:此第三例也.秦始皇之十七年灭韩,后九年,六国皆灭,遂兼天下.又三年,而有韩遗臣张良与壮士以铁椎行刺始皇于博浪沙中事,误中副车,良与壮士皆遁,始皇大怒,大索十日不得.又八年,而始皇死,又一年,而豪杰并起,复立六国,又三年,而项羽灭秦,杀韩王成.良乃佐汉高以灭项羽...

  • 正气歌十二个典故讲解如下:1、尧舜禹:尧、舜、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伟大的君主,他们以仁德和公正著称。这个典故强调了领导者应该以正义和道德为准则,为民众树立榜样。2、伯夷叔齐: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的两位贤士,他们拒绝了堕落的商朝国君,选择了放弃享受和财富,以坚守道义和正直为荣。这个典故...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