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出自哪里话题讨论。解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出自哪里知识,想了解学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出自哪里,请参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出自哪里话题讨论。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出自哪里话题已于 2025-04-21 06:31:16 更新
3、“挟天子以令诸侯”出自于《后汉书·袁绍传》,原文:“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是指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或比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挟天子以令天下”出自两汉刘向的《司马错论伐蜀》。“挟天子以令天下”全诗《司马错论伐蜀》两汉 刘向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
在三国时期的纷争中,曹操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关键的战略手段,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最早源于贾诩为李傕提出的建议,他建议李傕等人以替董卓报仇为名,率军攻打长安,控制汉献帝。这一计谋让曹操的对手袁绍的谋士沮授也曾提出相似的策略,即“挟天子而令诸侯”,但袁绍的其他谋士对此有所反对...
这是《三国志》所载,《三国演义》对此并无交代。在《三国演义》里,毛玠给人留下印象的事迹,就是与大将于禁一起,接替被冤杀的蔡瑁、张允,担任赤壁大战曹魏方面的水军都督;而《三国志》却未曾提及毛玠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据《三国志》,毛玠的最大贡献,是给曹公提出“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
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在东汉末年,董卓判乱,挟持天子汉献帝。但董卓死后,曹操又故技重施。假借天子之名,发号施令。使各路诸侯不敢造次,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只是软禁汉献帝,不将其杀死,利用汉献帝的权利去削弱各路诸侯的是实力,最终完成的他的目的。
历史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源自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毛玠。毛玠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强调的是尊奉天子来管理不遵守君臣之礼的人。这个策略与曹操后来所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同,前者更注重名义上的合法性,后者则包含实际的控制权。毛玠最初建议曹操尊奉天子,是在他投奔曹操之前,通过对...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衍生典故: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挟天子以令诸侯”。成语寓意:东汉末年,...
出自于《后汉书·袁绍传》,原文:“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是指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或比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东汉末年,董卓叛乱,挟持天子。被吕布杀死后,司徒王允...
挟天子以令诸侯”中的“天子”指的是汉献帝刘协,挟持“天子”的人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典故出自《三国演义》,东汉末年各方势力纷纷崛起,曹操为与袁绍。袁术等人抗衡,于是挟持了汉献帝刘协,以汉献帝的名义对袁绍、袁术等人发号施令。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是:以上级的名义指使他人。三国...
各路诸侯均无视此天子存在,不灭,也不助,唯有曹操看透当中玄机,前往护驾,并以一碗肉汤深得皇上之心。当时的汉献帝对曹操也无戒心,甚至以为曹操是忠良之士,等曹操的人进入朝堂以后,曹操便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势力,以至于皇帝无力去反驳曹操的任何一个决定,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