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的历史典故有哪些话题讨论。解读马嵬的历史典故有哪些知识,想了解学习马嵬的历史典故有哪些,请参与马嵬的历史典故有哪些话题讨论。
马嵬的历史典故有哪些话题已于 2025-04-22 13:34:49 更新
”又《庄子》:“苌弘死,藏其血,三年化为碧。”这里化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贵妃在马嵬驿的永逝。诗人省去了马嵬兵变时六军驻马,贵妃与玄宗生离死别的历史情节,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深寓同情地描写了贵妃的悲剧结局。作为马嵬事变的直接受害者,杨贵妃已经死不复生。而颈联形象地描写了曾经同贵妃...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译文: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空荡荡的马嵬坡下,独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深情,已然成空.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当年导师寻访杨妃踪迹,想必去过此处.当年唐明皇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中,两人发誓,在天愿作比翼,...
【历史典故】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次年六月,叛军攻占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西逃入蜀。途经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
里面出现了两个典故:【马嵬坡】【石壕驿】。【马嵬坡】是唐朝时期,安史之乱大爆发,贼军快要攻陷京城,唐玄宗仓皇出逃,在7月15日,唐玄宗带人逃到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也叫马嵬坡。随行的禁军将士发动了兵变,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逼迫唐玄宗赐死了杨玉环(杨贵妃),这就是历史...
马崽李商隐的《马嵬·二首》深刻描绘了一段历史悲剧。首诗以“冀马燕犀动地来”开篇,暗示了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的严峻形势。唐玄宗在逃难路上,因六军威逼,被迫令杨玉环自尽,其“自埋红粉自成灰”表达了她的悲剧命运。玄宗的疏忽和决策失误,导致了国家的动荡。次诗则进一步揭示了玄宗对杨贵妃的...
黄东雷国画《马嵬之变》描绘了公元756年发生在长安(今西安)与马嵬驿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携杨国忠、杨贵妃等仓皇逃往蜀地,途径马嵬驿时遭遇六军驻马、持戟不前的状况,一致要求诛杀杨国忠。随后,随行郎吏恳请玄宗以贵妃换取天下怨愤,无奈之下,玄宗只得反袂掩面,让人...
《马嵬》一诗虽以抒情为主,但实质上是袁枚对文学创作的深度思考。他巧妙地运用旧典故,赋予新意,以此传达自己的社会关怀和个人情感,体现出进步的文学主张。全诗通过马嵬这一历史事件,唤起人们对人民苦难的共鸣,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袁枚的这首诗,看似通俗,却蕴含丰富,读来引人入胜。它以...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夏六月,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姐妹等人仓皇逃往蜀地。在路经马嵬驿时,随行军队发生哗变,要求诛杀杨国忠,并以杨贵妃来平息天下怨愤。唐玄宗无奈,只好命人缢死了杨贵妃。温庭筠依据这一历史事件创作了这首七言律诗《马嵬驿》。赏析:首联:以周穆王周游天下的神话...
这首诗作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作者赴陕西任职途中。唐代天宝十四载(756年)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自京都长安逃往四川经过马嵬坡时,禁军哗变,迫使唐玄宗命杨贵妃自缢。历代诗人对这一历史事件多有题味。其中最著名者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诗人缅怀历史,自然想到《长恨歌》,创作此诗,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