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身典故话题讨论。解读梦中身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梦中身典故,请参与梦中身典故话题讨论。
梦中身典故话题已于 2025-08-24 06:19:55 更新
石火梦身出自诗句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出处自苏轼 《行香子·述怀》。《行香子·述怀...
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同时,词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比喻,使得词意更加深远。哲理意义:此词深刻反映了苏轼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以及他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他认为人生短暂而虚无,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
题为述怀,不免有叹。纵是洒脱豁达如东坡者,对酒当月,仍不忘尘世浮沉。想必清酒十分,倒影着是自己身外之身;银月一轮,寄托着是自己梦中之梦。于是乎,放眼未来之闲时,可得头顶轻松松一片云,手抚悠悠然一张琴,陶乐溪边,再饮一壶真正的舒怀酒。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佛家典故,妙化词中。
《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
北宋苏轼《行香子·述怀》,原文为: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译文: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4. "叹雀竖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这里用佛教典故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虚幻,如同马上就要结束的梦境。5.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表达了苏轼虽然有才华,但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心情。6. "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反映了作者想要放下世俗的烦恼,追求一种天真自在的生活。7. "对一...
下片“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组意象,巧妙化用《庄子》典故,以白驹过隙、击石火星、梦境虚幻为喻,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体悟推向极致。而“虽抱文章,开口谁亲”的喟叹,既是对怀才不遇的愤懑,更是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深刻揭示。结尾“几时归去,作个闲人”的向往,与陶渊明“归去来兮”...
1.夜雨十年灯 完美对武器的注解: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来源:黄庭坚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这首诗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抒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释】: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击打石头迸发的火花,梦境中的理想生活,转瞬而逝。隙中驹的典故,出自《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日影瞬息万变、移动迅速,古人将其喻为白驹。 日影掠过墙壁的缝隙,不过在眨眼之间。人的一生,稍纵即逝,诗人连用三个比喻,层层递进,意在说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