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三径典故话题讨论。解读一丘三径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一丘三径典故,请参与一丘三径典故话题讨论。
一丘三径典故话题已于 2025-04-22 07:54:59 更新
首联通过"一丘"和"三径"的典故,暗示了诗人隐逸的心愿,然而“苦无资”三个字揭示了他生活的贫困。"北土非吾愿"明确表达了他对京城长安,即追求功名之地的厌倦,转而怀念庐山东林寺的高僧,以"东林怀我师"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寄远上人"的题目相呼应。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诗人滞留京城的境况...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
1.一座小山。《汉书·叙传上》:“栖迟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唐 李白 《金门答苏秀才》诗:“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 宋 黄庭坚 《复庵》诗:“归来一丘中,万事不改旧。” 清 顾炎武 《偶来》诗:“偶来湖上已三秋,便可栖迟老一邱。”(2).一座坟墓。 宋 范成大 《次韵乐先生...
首联:“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用“一丘”、“三径”的典故表明隐逸思想,但“苦无资”三字透露出穷困潦倒的景况。颔联:“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从反面写“不欲”,表明不愿做官的思想,并怀念庐山东林寺的高僧,紧扣诗题。颈联:“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抒写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
古诗《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作品赏析【注解】:1、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晋陶渊明曾渭高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 用典自然:诗中“一丘”、“三径”等典故的运用,形象地表明了隐逸思想,同时“苦无资”又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对比鲜明:“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通过对比,表达了不愿做官而怀念隐逸生活的思想,对偶工稳,正反相对,相得益彰。- 情感真挚:“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直接抒发了诗人...
典故运用:首联“一丘”“三径”的典故,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隐逸思想,但“苦无资”三字又与隐逸思想发生了矛盾,透露出诗人穷困潦倒的景况。 对比鲜明:颔联“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用对比手法,将“北土”与“东林”、“非吾愿”与“怀我师”相对,突出了作者不愿做官、怀念高僧隐逸生活的思想...
孟浩然在诗中提到“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则进一步描绘了他渴望归隐的心情。范端臣的诗句“万点苍山何处是,修竹吾庐三径”则赋予了“三径”更深层的含义,不仅象征着隐居之所,也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安逸。由此看来,“三径”一词通常用来指代名士们归隐后的居所。这样的居所,往往远离尘嚣,...
往哉粗办老焉计,三径一丘归自聊。《常山道中》曾丰 翻译、赏析和诗意 《常山道中》是宋代诗人曾丰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中文译文:《常山道中》闽广江湖人造朝,水行陆出路迢迢。谁知鸥鹭为高尚,我与江山是久要。多诈青云犹见诱,少恩白发不相饶。往哉粗办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