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典故100字话题讨论。解读长平之战典故100字知识,想了解学习长平之战典故100字,请参与长平之战典故100字话题讨论。
长平之战典故100字话题已于 2025-04-22 04:33:46 更新
如果为将,必然失败。赵王不听。秦将白起,用骄兵之计,诱赵括引兵深入,将其团团围困。赵兵粮尽援绝,赵括突围战死,赵兵数十万举械投降。白起因怕降兵叛乱,设计在一夜之间坑杀赵卒数十万,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虐杀俘虏的丑恶事例。
赵括的纸上谈兵典故,源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在赵国陷入饥荒的困境下,赵王原本依赖廉颇的疲敌战术,但赵括凭借其丰富的理论知识,说服了赵王,接替廉颇成为了赵军的统帅。然而,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他指挥的实战中暴露无遗。在秦军的诱敌深入策略下,赵括的四十万大军陷入长平谷地,后路被切断,最...
长平之战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
长平之战初期,秦军约40万,赵军约25万,根据《汉书·食货志》《秦律十八种·仓律》记载,每人每天最少2斤口粮,年耗费军粮分别为15万吨、9万吨(未计算战马军粮)。战国时期,运输能力有限,损耗率极高。《孙子兵法》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大体估算远程运输粮食抵达消耗比为1:20,即使按1:5计算,秦、赵年耗...
由于地理位置和攻守关系等因素,秦赵在长平形成了一个相对的局部均势,而上党对于两国均有较重的战略意义,放弃不得,因此经过长期对峙,终于演变成一场举国之战。对于参战人数,应该出入不大,由于战国属于农兵一体化,而非士兵职业化,因此参战人数也包括大量后勤与工程辅助人员。
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我的感想: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东西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有更正确更深入的认识,单凭我们在学校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那才是硬道理。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平都君曰:“秦、赵久相持于长平之下而无决。天下合于秦,则无赵;合于赵,则无秦。秦恐王之变也,故以垣雍饵王也。秦战胜赵,王敢责垣雍之割乎?”王曰:“不敢。”“秦战不胜赵,王能令韩出垣雍之割乎?”王曰:“不能。”“臣故曰,垣雍空割也。”魏王曰:“善。” 【译文】 秦、赵长平之战时,平都君...
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典故。其主要描述了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虽然对军事理论十分熟悉,但缺乏实战指挥经验。在长平之战中,赵括仅仅停留在纸上空谈,结果招致失败,成为后来被视为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来源。它用来警示人们只有理论知识而无实际行动,空有学问却缺乏实践能力是不堪大用的。现在常常...
战国时代,赵奢的儿子赵括深受兵书熏陶,精通军事理论,甚至让父亲也难以应对,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无人能敌。然而,赵奢却告诫他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赵奢离世后,赵括接替廉颇指挥军队,尽管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却坚持信任他。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因缺乏实际战斗经验,导致军队惨败,损失了四十万...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2年—260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战,秦赵两国因争夺霸权而爆发,最终导致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秦国则国力大增,加速了其统一中国的进程。昆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23年,是绿林农民起义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击败王莽军队的著名战役。此战以少胜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