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典故100字话题讨论。解读长平之战典故100字知识,想了解学习长平之战典故100字,请参与长平之战典故100字话题讨论。
长平之战典故100字话题已于 2025-08-27 04:24:26 更新
如果为将,必然失败。赵王不听。秦将白起,用骄兵之计,诱赵括引兵深入,将其团团围困。赵兵粮尽援绝,赵括突围战死,赵兵数十万举械投降。白起因怕降兵叛乱,设计在一夜之间坑杀赵卒数十万,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虐杀俘虏的丑恶事例。
《我看长平之战》作文:长平之战,战国纷争中的惊世之战。此战打破了秦赵两国的势力均衡,使秦国国力大增,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赵括纸上谈兵,终致败局,令人叹惋。战争之残酷,策略之重要,于此战尽显。人类智慧与愚蠢,在此碰撞,引人深思。
纸上谈兵典故简述如下:来源:源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人物:赵括凭借丰富的理论知识,说服赵王接替廉颇成为赵军统帅。结果:赵括在实战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四十万大军陷入秦军包围,最终惨败,赵括阵亡。寓意:指空谈理论而忽视实际应用,告诫人们做事要脚踏实地,避免空谈误事。
长平之战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
赵括的纸上谈兵典故,源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在赵国陷入饥荒的困境下,赵王原本依赖廉颇的疲敌战术,但赵括凭借其丰富的理论知识,说服了赵王,接替廉颇成为了赵军的统帅。然而,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他指挥的实战中暴露无遗。在秦军的诱敌深入策略下,赵括的四十万大军陷入长平谷地,后路被切断,...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1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长平之战,是战场厮杀,更是庙堂对阵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下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今山西长治)成了一块飞地。韩王惊恐万分,决意献出上党,以求秦国罢兵。但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向赵国表态要献出上党。
由于地理位置和攻守关系等因素,秦赵在长平形成了一个相对的局部均势,而上党对于两国均有较重的战略意义,放弃不得,因此经过长期对峙,终于演变成一场举国之战。对于参战人数,应该出入不大,由于战国属于农兵一体化,而非士兵职业化,因此参战人数也包括大量后勤与工程辅助人员。
战国时代,赵奢的儿子赵括深受兵书熏陶,精通军事理论,甚至让父亲也难以应对,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无人能敌。然而,赵奢却告诫他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赵奢离世后,赵括接替廉颇指挥军队,尽管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却坚持信任他。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因缺乏实际战斗经验,导致军队惨败,损失了四十万...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2年—260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战,秦赵两国因争夺霸权而爆发,最终导致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秦国则国力大增,加速了其统一中国的进程。昆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23年,是绿林农民起义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击败王莽军队的著名战役。此战以少胜多,以...
长平之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