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典故有哪些话题讨论。解读长平之战典故有哪些知识,想了解学习长平之战典故有哪些,请参与长平之战典故有哪些话题讨论。
长平之战典故有哪些话题已于 2025-04-22 04:20:37 更新
赵括亲自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于是大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白起认为赵士卒反复无信,于是将降卒全部活埋,只放走240 人归赵报信。这次战争,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卒达45 万,仅被活埋的就达40 万人①。赵国这次壮者尽死长平,国力大损。它继齐国之后,也从此衰落下去,再不能同秦国一争高低了...
纸上谈兵。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一、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赵国将军赵括年轻时便学习兵法,自认为无人能敌。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军事,赵奢虽无法反驳,却并不看好他。赵括母亲询问原因,赵奢回答,战争是生死攸关之事,而赵括却轻视之。赵国后来任命赵括为将军,果然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变更军规,换将撤兵,导致战败,自己阵亡,赵军覆没...
紧接着,秦军直扑长平。驻守长平的赵国老将廉颇,深知秦强赵弱,秦是攻赵是守,秦军利于速决战,赵军利于持久战,所以采取了筑垒固守,坚不出战,以逸待劳的策略,消耗秦的力量。秦军面对固若金汤的赵军防御工事,硬攻不下;屡屡挑战,却又得不到理睬。如此双方相持3年,不分胜负。秦王见战争旷日持...
是的,纸上谈兵这一典故与长平之战有关。具体解释如下:典故来源:纸上谈兵这一成语出自《史记》,讲述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的故事。赵括经历:赵括年轻时学习兵法,对兵事谈论起来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中,赵括接替了廉颇担任赵军将领。然而,他只...
公元前262年的长平之战,秦昭襄王通过大将白起攻占野王,上党危机四伏。韩军将领不愿降秦,将上党献给了赵孝成王。赵王派廉颇率军救援,然而在长平,上党已被秦军占领。王龁试图进攻,廉颇采取坚守策略,拒绝交战。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建议下,利用赵括的年轻和缺乏实战经验,散布谣言,促使赵孝成王误信赵括...
三十六计中的“关门捉贼”计谋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计谋背景:秦国攻打赵国,长平的守将是赵国名将廉颇。廉颇采取坚壁固守的策略,与秦军相持四个多月。秦王采纳范雎的建议,使用离间计让赵王怀疑廉颇,将廉颇调回,派赵括接替。计谋实施:赵括到长平后,改变了廉颇的策略,主张与秦军决战。秦...
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1.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天下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
赵括的纸上谈兵典故,源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在赵国陷入饥荒的困境下,赵王原本依赖廉颇的疲敌战术,但赵括凭借其丰富的理论知识,说服了赵王,接替廉颇成为了赵军的统帅。然而,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他指挥的实战中暴露无遗。在秦军的诱敌深入策略下,赵括的四十万大军陷入长平谷地,后路被切断,...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