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典故人物作用话题讨论。解读长平之战典故人物作用知识,想了解学习长平之战典故人物作用,请参与长平之战典故人物作用话题讨论。
长平之战典故人物作用话题已于 2025-04-22 04:12:00 更新
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它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在战争爆发前,另一交战方赵国还拥有着能够与秦国对抗的力量。但最后,这些力量都在长平之战中消失的消失,减弱的减弱,从而大大削去了赵国的实力。放眼各国,在长平之战后能够与秦单独对抗的,是再也找不出了。这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带...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
赵括被人们熟知是因为纸上谈兵的典故,也不能否认,赵括带兵打仗的经验真不足,可能你会说赵括还参与过阏与之战,但是他的角色充其量只是一个参谋,在长平之战前,赵括还真没有统帅士兵打过仗。长平之战是白起生平的最后一战,也是最为荣耀的一战,而对于赵括来说,当然也是最后一战,但同时也是第一...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赵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阬杀赵军约45万。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
1 桂陵之战 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围魏救赵 2 马陵之战 魏国攻打韩国,韩向齐求救 减灶之计 3 影响:魏国的军事实力被大大削弱,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4 长平之战 秦国攻打韩国,韩...
好像伊阙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是有我国遭受巨大的失败,可大家对于这些战事的评论却远低于长平之战,关键就在于长平之战爆发全部战国时期最大的一个杀降事情,一夜之间坑杀40数万人,这样可以用令人震惊乃至不忍直视来形容了。在这以前都是没有杀降事件的,赵国的君主仅仅急于结束战争,但他却...
《史记》中记载了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的故事。赵括自幼喜爱兵法,善于谈论军事策略,但实战经验却极为匮乏。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使用反间计,迫使赵国起用了赵括代替廉颇。赵括仅凭纸上谈兵,固守兵法,不知灵活变通,贸然进攻,最终导致惨败,自己也被秦军射杀。这个故事后来被用作成语“纸上谈兵”,...
赵括是纸上谈兵典故中的核心人物。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自幼便对兵法情有独钟,谈论起军事策略来滔滔不绝,但遗憾的是,他缺乏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赵括接替廉颇担任赵国将领。然而,赵括仅凭兵书上的理论,无法灵活应对战场上的变化,最终导致了赵军的惨败,他自己也命丧沙场。这个...
没有实战经验,在一次用兵打仗中,脱离实际,被打得溃不成军。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白起嗜杀成性,他担心赵军的40万降卒不易统辖,会寻机造反,就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只留下240个小孩放回赵国。放回之前又将这些孩子割耳、截肢弄成残废,让他们回去宣扬秦军的“声威”!直到现在,在山西高平古战场上,还经常可以发现箭簇、戈头、枯骨等,它们可能就是长平之战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