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话题讨论。解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请参与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话题讨论。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话题已于 2025-08-26 19:00:50 更新
1. 谚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即一个人的行为虽然本意并非伤害他人,但如果其行为导致了他人受害,那么这个人的责任也是不可忽视的。2. 这句话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讲述了王导与周顗之间的故事。王导虽未直接参与杀害周顗,但他的沉默却为周顗的死埋...
伯仁非我所杀,却因我而死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虽然不是直接杀害伯仁的凶手,但是因为我的原因,伯仁最终还是死了。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故事主人公是王导和周顗。这个典故的起因是王导之兄王敦作乱,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不服朝廷管束,对朝廷阴奉阳违,甚至抵触,在不被晋元帝...
2. 典故中,王导因误解而间接导致了其朋友伯仁的死亡。3. 王导后来得知真相,感到内疚,发出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感慨。4. 该成语用来表达虽然没有直接造成某人的死亡,但因其行为或决策间接导致了他人不幸或死亡时的内疚和自责。5. 成语提醒人们在做出决策或行动时应谨慎,避免给他人...
1、“我无心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出自《资治通鉴》中的晋纪。2、意思是: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3、典故内容:晋朝有一位大臣叫王导,在当时是一个名门望族,很有位置,特别他还有一个堂兄叫王敦,是终年在外...
历史小典故: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这句话是东晋晋元帝时期的王导的名言。王导时任司空,行政级别相当于今天的3级公务员,即大至相当于副总理级别。而“伯仁”是另一个人,姓周名yi(左岂右页),字伯仁。周伯仁时任尚书,行政级别相当于今天的3—4级公务员,大...
类似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比较著名的还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讲的是韩信的故事。萧何是秦朝末年汉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则是刘邦手下的另一位重要将领,他在军事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能。在刘邦与项羽的战争中...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原文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意思是指:我并非故意杀害伯仁,但伯仁却因我的行为或决策而死亡。详细解释:这句话通常用来表达一种遗憾、愧疚或者无意的后果。在这个语境中,“伯仁”是个人名,可以是朋友、亲人或任何有关联的个体。“我不杀伯仁”表明说话者并没有直接杀害伯仁的意图或行为。然而...
6. 伯仁出宫时未理睬王导,导致王导对他产生嫌隙。王敦攻占建康后,询问王导如何处置伯仁,王导未表态,伯仁因此被杀。7. 王导后来得知真相,后悔自己未能救伯仁,感慨“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8. 伯仁的死源于误会和王导的沉默,如果伯仁能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或许可以避免悲剧。
1.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讲述了晋朝时期的故事。2. 伯仁指的是晋朝时的名士周顗,而这句话是王导所说,意指我并未亲手杀周顗,但他却因我而死,表达了他深深的愧疚之情。3. 典故的起因与王导的哥哥王敦有关。王敦叛乱时,王导担心自己被牵连,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