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台高筑的典故合集话题讨论。解读债台高筑的典故合集知识,想了解学习债台高筑的典故合集,请参与债台高筑的典故合集话题讨论。
债台高筑的典故合集话题已于 2025-08-03 10:06:52 更新
债台高筑的典故具体如下:一、典故 1、公元前315年,周慎靓王驾崩。第二年,姬延继位,史称周赧王,即周朝的最后一位天子。当时周天子直接管辖的领地已小得可怜,而且分为东周和西周两部分。东周即今河南巩县一带,西周在河南王城。东西周的实权又分别控制在东周公和西周公的手中。2、赧王居住在西...
出处与典故 “债台高筑”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据《左传》记载,战国时期的周赧王(公元前314年—前256年在位)因连年战争和奢侈生活导致国库空虚,不得不向民间富商大量举债。后来因无力偿还债务,周赧王被迫躲藏在宫内一座高台上以逃避债主追讨,这座高台被称为“避债台”或“债台”。后世便以...
形容欠债很多的成语“债台高筑”,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周赧王时期,这位摇摇欲坠的诸侯王,虽然野心勃勃,却实际软弱无力。为了联合楚、燕等国对抗秦国,他向国内的有钱人借了大量军费,承诺战后加倍偿还。然而,战争并未如愿展开,周赧王因惧怕秦国而撤兵回国,借来的军费却已挥霍一空。债主们得知真相...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又或商业倒闭,士子落魄,债台高筑而莫避,田庐尽卖而无归,则有局天蹐地,寻死自尽者矣。” 邹韬奋 《谋生与屈辱》:“在目前我这位朋友的一家生活已极难维持,债台高筑了,借也无处去借,恳助也无处去恳助。”《文汇报》1984.10.17:“一桩婚事花费了五...
3. 债台高筑的典故:周赧王为了拼凑部队跟随楚国讨伐秦国,向人借了不少钱。结果联军战败,周赧王被债主讨债,他无力偿还,只能躲到宫内的高台上以躲避债主。这一行为留下了“债台高筑”的典故,形容欠债极多,无法偿还。4. 周赧王与周朝终结:公元前256年,秦军攻打周赧王所在的西周国,西周君...
三、债台高筑 在周赧王时期,由于周王室本来就贫苦,周赧王向他人借了不少钱,拼凑了一支部队,打算跟随楚国去讨伐秦国,结果这支拼凑出来的部队实力相当之差,根本就打不了当时处于全盛时期的秦国,而秦军轻松地拿下了周兰王所在的西周国,周赧王甚至被迫向秦军请罪。但是周赧王为了打仗而借的那些...
1、债台高筑出处 虽然周朝实行分封制,各地有许多诸侯国,但只有周天子才是天下之主!按理说天子富有四海,应该是天下最有钱的人,可是周朝的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却沦为笑柄。周赧王在位时间很长,有五十九年的时间,可是他却负债于民,为躲避讨债,他居然逃到宫内的高台上,留下了债台高筑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债台高筑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的楚灵王为了炫耀楚国的财富和实力,不顾国情,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高台。这座高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楚国财政出现了巨大的赤字,国家负债累累。为了偿还这些债务,楚灵王不得不向百姓征收重税,甚至将国库中的存粮都用来还债。这一行为引起...
1. 成语来源:债台高筑这个成语直接来源于周赧王的事迹。周赧王是周朝的第37位国君,他在位期间,由于周王室财政困难,他不得不向民间借债。然而,借款到期后,周赧王却无力偿还,为了躲避讨债人,他只能逃到宫内的高台上,这个高台因此被人们称为“逃债台”,后来演变成了“债台高筑”的成语。2. ...
债台高筑 【拼音】:[zhài tái gāo zhù]【解释】:筑起很高的'债务台,形容欠债很多。【出处】:《汉书·诸侯王表序》注引服虔说:周赧王欠债很多,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躲在一座台上。【举例造句】:由于经营不善,这家公司现已陷入~的境地。【成语典故】: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