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典故读书的故事话题讨论。解读贾谊典故读书的故事知识,想了解学习贾谊典故读书的故事,请参与贾谊典故读书的故事话题讨论。
贾谊典故读书的故事话题已于 2025-04-21 06:22:23 更新
贾谊最出名的一个典故是:前车之鉴。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便远近闻名。汉文帝听说贾谊精通诸子百家,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方二十岁。为了表示对汉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赞赏上书,陈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一次,贾谊在奏折中引用了夏...
【贾生哭】 唐·杨炯:“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贾谊哭】 宋·苏轼:“莫嫌冯唐老,终胜贾谊哭。”【痛哭书】 明·陈子龙:“眼中不见悲歌士,怀里空悬痛哭书。”【贾生垂涕】 唐·李商隐:“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贾谊上书】 唐·刘长卿:“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
1,“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的典故出自以下故事:汉朝时期有个才子贾谊,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汉文帝对贾谊的才能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
故事寓意:汉文帝被贾谊的奏章深深打动,采纳了他的部分意见,下令削减诸侯王的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但遗憾的是,由于贾谊年轻气盛、锋芒毕露,遭到了朝中老臣的妒忌和排斥,最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不再参与朝政。后来,“厝火积薪”这一典故被用来形容隐伏的祸患。成语解释:“厝火积薪”意指把火...
“屈贾谊于长沙”讲的是西汉时期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以下是关于这一典故的详细解释:人物背景:贾谊是西汉初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然而,由于朝中公卿王侯的嫉妒和毁谤,他最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典故内容:“屈贾谊于长沙”这句话...
这便是“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的典故了。终是仙人落凡尘,一遇风云便化龙。要说这人啊,有才终究是有才,无论怎样都能凭着自己的本事东山再起。贾谊虽然被贬到了长沙,可终究是要回来复命的。文帝一见到他就想他请教鬼神之事。这鬼神之事,现在说起来可能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再当时,鬼神之事其实...
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
1. 《过秦论》中的“牛车载书”: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了当时人们喜欢用牛车来运输书籍,而不是马车,这个典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重视和传承文化的精神。2. 《论积贮疏》中的“今人未必如古人”: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提到了“今人未必如古人”的观点,这个典故启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人的文化精神...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常被看作中国历史上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的代表。湖南长沙 贾谊故居 贾谊,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68年,洛阳人。西汉初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其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等。其辞赋文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开汉赋发展之先河,以《吊屈原...
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17:读破万卷书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