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典故出自哪里话题讨论。解读围魏救赵的典故出自哪里知识,想了解学习围魏救赵的典故出自哪里,请参与围魏救赵的典故出自哪里话题讨论。
围魏救赵的典故出自哪里话题已于 2025-08-27 16:58:32 更新
围魏救赵救的是赵国。该典故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54年,当时魏国派庞涓率领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陷入危急之中,于是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领、孙膑为军师,前去救援赵国。孙膑提出了“避实击虚”的策略,他认为不直接去邯郸与魏军正面交锋,而是率军直攻魏国都城大梁。因为大梁是魏国的重...
围魏救赵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成语典故: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
“围魏救赵”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孙膑利用巧妙的战术帮助赵国解围的故事。当时,魏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赵国。面对强大的魏军,孙膑没有直接前往邯郸与魏军正面交锋,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直接进攻魏国都城大梁...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1. 典故“围魏救赵”来源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2. 在战国时期,魏国对赵国发起攻击,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将庞涓所围。3. 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遣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八万大军前往救援。4. 田忌初步计划直接前往赵国与魏军交战,但孙膑提出不同意见。5. 孙膑建议采取灵活战术,避实击虚,...
“围魏救赵”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魏国将领庞涓率领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令田忌和孙膑率兵救援。孙膑深知魏军主力在赵国,国内兵力空虚,于是决定攻打魏国都城大梁。此举迫使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在桂陵要隘,魏军再次被齐兵截击...
围魏救赵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战争典故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
《围魏救赵》是先秦时期战国中期的一个著名军事策略典故,出自桂陵之战。以下是对该典故的详细解析:一、历史背景时间:公元前354年—公元前353年时期:战国中期二、参战方魏国:主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因都城被围,向盟友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赵国。三、...
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出自于“孙膑救赵”的故事,具体典故为战国时代的桂陵之战。故事背景:战国时代,周显王十五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次年,赵国向齐国求救。策略制定: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国以精锐部队攻打赵国,国内必定空虚,因此提出引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的策略。实施过程:孙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