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出自于“孙膑救赵”的故事,具体典故为战国时代的桂陵之战。故事背景:战国时代,周显王十五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次年,赵国向齐国求救。策略制定: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国以精锐部队攻打赵国,国内必定空虚,因此提出引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的策略。实施过程:孙膑的...
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包含了多种古代战争中的智谋策略。以下是其中的部分计策及其简要解释:胜战计:瞒天过海:通过伪装和隐瞒,使敌人产生错觉,从而顺利实现军事行动的目的。例如,张士贵、薛仁贵的海啸渡军策略,以及贺若弼京口智取等。围魏救赵: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迫使敌人回援,从而解救被...
第一计 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第二计 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第三计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第四计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
“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它是指在战争中,当自己无法直接攻击敌人时,可以采取包围敌人的策略,以迫使敌人分兵应对,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这个典故被运用到了《三十六计》中,被归为第十计“声东击西”。“声东击西”一计的原意是“敌在东,我在西,西东声动,敌必疑惑,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