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征的典故话题讨论。解读关于魏征的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关于魏征的典故,请参与关于魏征的典故话题讨论。
关于魏征的典故话题已于 2025-08-24 02:42:16 更新
“激切并不是讪谤”的典故: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批评唐太宗修洛阳宫、劳民伤财、厚敛百姓。太宗大怒,欲治其讪谤之罪。魏征立即劝谏,引用汉文帝时贾谊的上疏为例,说明自古上书都是言辞激切,以引起皇帝警觉。他强调激切并不是讪谤,而是忠臣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唐太宗听后有所悔悟...
相传,唐代名相魏征对醋有特殊的偏好。唐太宗有一次大宴群臣,席上有醋芹三杯,魏征一见食欲大开,当即据案大嚼,统统下肚。吓得同僚卢迈叹曰:“如此食醋,又怎么能受得了呢?”大口喝醋是要有相当胆量和受耐力的,而“吃醋”一词出于宋吕本中《官箴》:“王沂公常说‘吃得三斗酽醋,方做得宰...
一次,太宗欲出行南山,见魏征在,便临时改变主意,怕魏征责备。又有一次,太宗在朝堂上被魏征的奏事耽误,连心爱的鹞鹰都捂死了。魏征对李世民而言,既是臣子又是朋友,他的直言使太宗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尽管魏征生前曾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为宰相,他们却因此遭遇不幸。太宗对魏征的疑虑和误解,直至魏征...
魏征进谏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展现了魏征作为唐太宗时期的重要辅臣,敢于直言不讳、忠诚进谏的品质。魏征进谏的故事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关于唐太宗李世民想要去泰山封禅的事件。当时,唐太宗决定要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彰显自己的功绩和威望。然而,魏征却认为此举过于奢侈浪费,不符合国家初建、...
魏征进谏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关于唐太宗李世民想要去泰山封禅的事件。以下是关于魏征进谏的具体内容:封禅大典的进谏:唐太宗决定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魏征认为此举奢侈浪费,不符合国家初建、民生凋敝的实际情况。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封禅大典的弊端,并建议唐太宗节俭治国,以国家...
唐太宗与魏征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
”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⑾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竞死怀中。【译文】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征曾...
李世民礼贤下士,喜才爱将,把魏征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把秦琼、程咬金等封为元帅、大将。魏征病逝后就埋在魏堆村附近。后来罗通扫北,程咬金奉命押运粮草,路过此地,想起大哥魏征的坟墓就在这里,便到坟前拜祭,并从附近移来一大片柏树,连夜栽上,足有千棵。所以后来当地流传一句俗话“伊尹墓的柏树...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典故源自唐朝唐太宗时期,由政治家魏征提出。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出处:该典故直接出自唐朝唐太宗与魏征的对话中,魏征以此劝谏唐太宗应广泛听取意见,避免偏听偏信。含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指在听取意见或了解情况时,应全面、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声音,以避免因只...
相传,在唐代,名相魏征对醋情有独钟。一次,唐太宗设宴款待群臣,宴席上摆放着醋芹,魏征见状食欲大增,大口大口地品尝起来,将三杯醋芹一扫而空。同行的官员卢迈见状不禁感叹道:“这样的食醋,岂是常人所能承受?”“吃醋”这一成语的来源,可追溯到宋代吕本中的《官箴》中所记载的一句话:“王沂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