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成语典故有什么话题讨论。解读论语的成语典故有什么知识,想了解学习论语的成语典故有什么,请参与论语的成语典故有什么话题讨论。
论语的成语典故有什么话题已于 2025-08-24 04:44:36 更新
18.【杀身成仁】[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一、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见贤思齐语出《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三、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君...
论语的四字成语有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见贤思齐。一、温故知新:这个典故的内涵非常丰富。首先,“温故”是回顾和复习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这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加深,更是一种对过去的尊重和传承。通过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预测未来。其次,“知新”则是从复习旧的知识中获得新的启示...
【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一言兴邦】[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3.修养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
成语“以德报怨”出自《论语·宪问》。 具体内容为:“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用恩惠回报别人的怨恨。典故主要有以下几个:- 齐桓公与管仲:齐桓公在与公子纠争位时曾挨过政敌管仲的一箭,但当他登上国君之位后,却以博大的胸襟宽容并重用了管仲...
“童叟无欺”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对待年幼和老年人都非常诚实,不欺骗。它的典故来源于《论语》中的一段话。据《论语》记载,孔子曾经说过:“有三种人,我不能与之同行:匹夫之年而无匹夫之言者、马车上下学者、童蒙之心而无知识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与没有正当言辞、假扮学者的普通人、在马车...
成语“既往不咎”出自《论语·八佾》。具体为:“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典故如下:背景:春秋时期,鲁哀公非常重视祭祀土地神这件事,甚至在国家遇到外敌侵扰而出兵打仗时,也会把土地神的牌位带在身上。他认为土地神对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因此对它十分虔诚恭敬。事件:...
《论语·季氏》〖暴虎冯河〗 成语典故: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诗经·小雅·小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述而》〖不惑之年〗 成语典故: 《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不教而杀〗 成语典故: 不教而杀谓之虐。 《论语·尧曰》〖不咎既往〗 成语...
“见贤思齐”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里仁》篇。原文出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直接表达了“见贤思齐”的含义。意思解释:当人们遇到贤能的人时,应当以之为榜样,努力向他们看齐;而当遇到不贤的人时,则需要从中反思自身,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文化背景:《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如下:1、择善而从: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典故: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并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