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典故大全话题讨论。解读中国数学典故大全知识,想了解学习中国数学典故大全,请参与中国数学典故大全话题讨论。
中国数学典故大全话题已于 2025-08-23 21:30:23 更新
韩信点兵,这一典故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曾询问大将军韩信统御的兵士数量。韩信给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军队排成每3人一列时,会多出1人不在队伍中;若排成每5人一列,会多出2人;每7人一列时,多出4人;而每13人一列时,会多出6人。这种独特的描述方式,实际上揭...
大衍之数是指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一组重要数列,也是历史上的一段典故。相传古代的赵国有一位智慧超群的数学家,名叫赵爽。他在赵国的国家宴会上得到一道难题:御史台的台阶,上面有金银铜三种不同的青铜杯,每阶的杯子数量都相等。御史台的台阶数从1开始,到n结束。赵爽经过一番计算后,给出了答案:如果...
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2,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3,朝三暮四——《庄子》4,三令五申——《春秋》未知出处的数学故事成语:三人成虎 三头六臂 十面埋伏 送君千里 七上八下 一心一意 一马当先 一箭双雕 一石二鸟 一本正经 朝三暮四:据说,这是记载在“庄子”里面...
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韩信的计算方法如下: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首先...
首先,我们要从一个叫做“韩信点兵”的故事说起。秦末时期,楚汉相争,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有一次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为了统计剩余士兵的个数,韩信令士兵3人一排,多出2人;5人一排,多出4人;7人一排,多出6人。韩信据此很快说出人数:1049人。汉军本来就十分信服韩信大将军,经此...
1. 如意算盘的历史典故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主人公是数学家和发明家张桂川。2. 张桂川以擅长算术和发明计算工具而闻名,他发明的如意算盘最为著名。3. 故事发生在宋朝,宋徽宗赵佶聘请张桂川为官府主计官。4. 张桂川在为徽宗算账时,发明了如意算盘以提高计算效率和精确度。5. 如意算盘由许多...
以碗知僧 原文: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尝一碗羹。请问先生能算者,都来寺内几多僧?大意是说:山上有一座古寺叫都来寺,在这座寺庙里,3个和尚合吃一碗饭,4个和尚合分一碗汤,一共用了364只碗。请问都来寺里有多少个和尚...
在中国古代大约是西汉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周公问商高:“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将尽寸而度。”天的高度和地面的一些测量的数字是怎么样得到的呢?商高说:“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称为“勾”,下...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的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
韩信点兵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也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韩信是汉朝的一位著名军事将领,以其高超的兵法策略而著称。在这个典故中,韩信通过巧妙的数学计算,准确地确定了士兵的数量,展现了他高超的智慧。在古代战争中,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准确统计士兵的人数。然而,韩信通过观察和一系列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