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剩余定理的传播最早在1852年由英国来华传教士伟烈亚力将《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问题的解法传至欧洲。1874年,英国数学家马西森指出此法符合1801年由高斯得出的关于同余式解法的一般性定理,因而西方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成为了初等数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理。
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韩信的计算方法如下: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首先...
韩信点兵,这一典故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曾询问大将军韩信统御的兵士数量。韩信给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军队排成每3人一列时,会多出1人不在队伍中;若排成每5人一列,会多出2人;每7人一列时,多出4人;而每13人一列时,会多出6人。这种独特的描述方式,实际上揭...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汉元年(前206),韩信背楚投汉,随汉王刘邦来到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这位曾经“乞食漂母”、“ 胯下受辱”的七尺伟男并非懦夫,而是大智若愚的将才。被刘邦委以“治粟都尉”小职的韩信常在丞相萧何面前谈及自己的报负,萧何发现韩信为“国士无双”的军事奇才,便苦苦向...
韩信是汉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军事家和战略家。作为战术家,他留下了诸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等许多战术典故,其用兵之道备受历代兵家推崇。他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变通的将领,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堪称战争史上的典范。韩信点兵这一方法后来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其计算过程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