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典故话题讨论。解读用事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用事典故,请参与用事典故话题讨论。
用事典故话题已于 2025-08-25 01:01:56 更新
以两例诗中的“用事”为例,它们展示了典故运用的微妙之处。例一:“惊雉逐鹰飞”引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未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和苏轼《祭常山回小猎诗》的“趁兔苍鹰掠地飞”,展示了典故的灵活运用。例二:“阴阴夏木啭黄鹂”则借助贾至《早朝大明宫诗》的“百啭流鹰绕建章”、...
明典,指的是直接引用典故,一目了然。例如杜甫的“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渭阳”源于《诗经》中的“我送舅氏,曰至渭阳”,用来代指舅父。又如陆游的“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化蝶”源于庄子的梦境,象征着睡觉,而“闻鸡”出自《晋书》,代表清晨。暗典则更为巧妙,表面上看不出...
在文学上,"用事"特指在作品中引用典故,如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赞扬某人文章中运用典故自然,如同出自内心一般。最后,"用事"也指按照规定或命令办事,如《红楼梦》中提到吏部选任郎中时,按照惯例进行。总的来说,“用事”在古代汉语中涉及祭祀、执法、军事、政治、文学和行政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其丰...
“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护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此句写伐大宛后汉朝对西域的镇抚。大宛杀昧蔡...
"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这句话,表达了在诗歌创作中引用典故并不一定要有明确的出处,使用典故也不必过于拘泥于其原本的背景(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沧浪诗话·诗法》)。总的来说,"用事"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执政、根据情感行事和引用典故的含义,展现出其丰富的内涵。
用典的形式,分用事与化用。(1) 用事。用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 言志或影射时事。例如杜牧之《赤壁怀古》:折战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东风”二字,乃引《三国志吴志》之史实。盖云:“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将黄盖之计,...
《汉书·田儋传》:“且 秦 复得志於天下,则齮齕首用事者坟墓矣。” 颜师古 注:“首用事,谓起兵而立号者也。” 五代罗隐《谗书·书马嵬驿》:“ 天宝 中,逆胡用事,銮舆西幸, 贵妃 死於 马嵬驿 。” 宋曾巩《本朝政要策·契丹》:“既破虏而平 晋 ,遂用事於 燕 ,不克而还,...
——《汉书·丙吉传》 感情用事 (3) [quote]∶引用典故 押韵 不必有 出处 ,用事不必拘来历。——《沧浪诗话·诗法》 文章 用事,不使人觉 详细解释 (1).谓 有所 事。指行 祭祀 之事。 《周礼·春官·大祝》 :“过大 山川 ,则用事焉。” 郑玄 注:“用事,亦用祭事告行也。” 《...
再者,用事还有引用典故的意思,类似于文学创作中的借典手法,不必拘泥于实际出处,只要能起到押韵或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即可。在古代文学中,用事的概念被广泛运用。《沧浪诗话·诗法》中提到:“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这句话强调了诗歌创作中对用事的灵活运用,即不必严格按照历史或典故的...
《短歌行》言志,很讲究艺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妙用比喻与巧用典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一处,诗人信手引用《诗经·郑风·子衿》《诗经·小雅·鹿鸣》篇中的成句,表示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对贤能之人的礼遇,流露出“唯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