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的典故500字左右话题讨论。解读关于礼的典故500字左右知识,想了解学习关于礼的典故500字左右,请参与关于礼的典故500字左右话题讨论。
关于礼的典故500字左右话题已于 2025-08-25 17:59:26 更新
孔子问礼春秋时,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两人彻夜长谈。老子还带孔子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子乐律、乐理。这一典故展现了孔子对礼的求知若渴,以及古代贤者对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一次,在孔子身边侍坐时,孔子询问他关于圣贤之王的德行等...
鲁班,古时的巧匠,被尊为木匠祖师。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游历采石矶,发现墓前的诗文大多是胡乱涂鸦,不禁怒从中来。在李白墓旁题诗一首,讽刺那些自不量力,在高手面前卖弄的人。“班门弄斧”这则成语,源于柳宗元的《河东先生集·王氏伯仲唱和诗》。文中提到“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即...
张良(?—前 186年) ,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 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忍气吞声”的林肯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
(1)孔融让梨 :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中国古代 一些关于礼仪方面的典故 1、程门立雪 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就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⑤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一...
孔子在他一生的学习经历中,有一件很大的事情,那就是他曾到当时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专程学习周礼和查阅一些古文献,特别是向一位大学问家老子问礼。老子,姓李名聃,人们敬称他为老聃、老子。老子曾担任周朝的柱下史,熟悉礼仪典故,当面向老子请教,这也是孔子梦寐以求的。但是,曲阜到雒邑,远隔千里,在...
齐桓公礼贤下士的事颇多,在此仅举一二:《新序·杂事》载,齐桓公听说小臣稷是个贤士,渴望见他一面,与他交谈一番。一天,齐桓公连着三次去见他,小臣稷托故不见,跟随桓公的人就说:“主公,您贵为万乘之主,他是个布衣百姓,一天中您来了三次,既然未见他,也就算了吧。”齐桓公却颇有耐心...
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典故如下:一、仁:大禹治水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面对滔滔洪水,大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