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典故简介话题讨论。解读瞒天过海典故简介知识,想了解学习瞒天过海典故简介,请参与瞒天过海典故简介话题讨论。
瞒天过海典故简介话题已于 2025-08-26 12:36:44 更新
瞒天过海的典故是薛仁贵哄帝渡海。1、故事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又有远征四方的雄心。他曾经亲征吐谷浑、突厥、高昌等地,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公元645年,他又决定亲征高丽,以平定东方边患。2、故事情节 李世民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发,经过辽东,来到海边。他看到海面上大雾弥漫,...
瞒天过海这个典故源自中国古代明朝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以下是关于瞒天过海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明朝时期,朝廷为了抵御倭寇的入侵,派遣将领韩复礼统兵作战。然而,韩复礼率领的水军在国内抵御倭寇时力量不足。策略实施:为了增强水军的实力,韩复礼决定采取瞒天过海的策略。他将船只伪装成商船,装载...
瞒天过海的故事典故: 典故概述: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军远征辽东时,面临大海阻隔,大军难以渡海。大将薛仁贵心生一计,他请太宗来到海边一座五彩营帐中饮酒作乐,使太宗沉浸在欢乐中不知不觉陷入酣睡。当太宗醒来时,发现自己与大军已经顺利渡海,即将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
瞒天过海之计出自于隋朝攻打陈国的典故。具体介绍如下:典故背景:公元589年,隋朝准备大举攻打陈国。陈国于公元557年由陈霸先称帝建国,都城位于建康。计策实施:隋朝将领贺若弼奉命统领江防,他利用调防之机,每次都在历阳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此迷惑陈国。陈国反应:陈国起初以为隋朝大军将...
故事中,薛仁贵假扮一位富豪老人,为唐太宗解决渡海难题。唐太宗御驾北征,兵三十万,兵分三路。北路张士贵为前部总管,取松亭关。路过辽东,帝叹曰:“辽河水,西去长安五千里。”帝心生悔意。数日后到达海岸下寨,帝见海水汪洋无穷,东望高丽,隔海千里,不知如何过海,后悔未采纳房杜之言。帝宣...
瞒天过海的典故出自明朝。以下是瞒天过海典故的详细介绍:来源:瞒天过海的故事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含义:瞒天过海原意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现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
瞒天过海传世典故源于薛仁贵哄帝渡海的故事。具体情节如下:故事背景:唐太宗御驾北征,兵分三路,意图征服辽东。然而,当大军到达海岸时,唐太宗面对茫茫大海,心生悔意,不知如何过海。薛仁贵献策:张士贵邀请刘君昴商议过海之计,刘君昴推荐询问薛仁贵。薛仁贵提出一个巧妙的计谋,声称能让海水在次日...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的故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典故:春秋时代齐姜和狐偃的计策:在春秋时代,齐姜和狐偃共同定下一计。他们将晋公子重耳灌醉,以便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打发他离开齐国,目的是为了避免他因留恋安逸生活而放弃复国的志向。这一行为实际上是通过伪装和隐瞒,使重耳在不知情中完成了重要的战略...
瞒天过海这一计在战争中运用得很多,隋朝战胜陈国便 是一例。公元598年,隋朝要大举进攻陈国(公元557年,陈霸 先称帝,国号陈)。进攻之前隋将驾若弼多次指挥部队调防,并都在历阳集中。历阳一地帐篷一座连一座,军旗随风飘荡。开始,陈国以为隋要进犯,当即集结全国军队准备迎敌。渐 渐他们才...
“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据说唐朝初期,唐王李世民帅三十万大军御驾东征高丽盖苏文叛军(今天的朝鲜半岛),当唐朝大军浩浩荡荡行至辽东海边时,赶上了恶劣天气,海面上大雾弥漫、波涛汹涌。此时的李世民对如何渡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