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典故和来历话题讨论。解读对联的典故和来历知识,想了解学习对联的典故和来历,请参与对联的典故和来历话题讨论。
对联的典故和来历话题已于 2025-08-25 13:20:53 更新
下联典故: 吕纯阳三过必醉:吕纯阳即吕洞宾,为八仙之一。这里的“三过必醉”形容吕洞宾对岳阳楼的美景和美酒情有独钟,每次路过都必定要痛饮一番,直至醉倒,展现了吕洞宾的仙风道骨和对岳阳楼的喜爱。这幅对联通过巧妙地融入历史名人和典故,不仅赞美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还寄托了人们对这些历史人物...
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一天,他拿来一本小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书一看,有许多字并不认识,这本小书也没见过,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小书,盯着这副对联看了好一会儿,不禁摇摇头走开了。苏东坡看在眼里,觉得自己的这副对联确...
婚联典故有:比翼、于飞、双星、玉台、鸿案、好逑、谐凤卜、连理花、协熊占、宜男草、赤绳系足、红叶题诗、琴瑟赓和、龙凤呈祥、兰桥幸遇、箫引凤飞、玉楼巢翡翠、金屋锁鸳鸯等等。就对联说,下面就春联、婚联各举一例。琅玕岁报平安竹;锦绣春开富贵花。联中“琅玕”语出《尚书·禹贡》。“厥贡...
对联是一种文字体载,本身不涉及“意思”。一般说“相关历史”就是说这种形式起源于什么时候,盛行于什么时候,在民间的影响力,有些什么名人名作之类。
和珅出上联:“水上一人,人上是仆,仆说人如土。”暗指纪晓岚出身卑微。纪晓岚则巧妙对出下联:“土边七子,子边是了,了道土成灰。”以“了道”暗指和珅将来会化为灰烬,既回应了上联的挑衅,又展现了其机智与才情。以上对联及故事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汉字的独特魅力。
古代一些有趣的对联故事有很多,例如:1、郑板桥在山东当县令时,有一天来了位告状的老先生。原来有户人家年初的时候,请他到家中教书,那年月没有劳动法,也没签用工合同,双方口头讲定一年酬金八吊钱。没想到,到了年底主人不但分文不给,反说老先生胸无点墨,误人子弟。待要和他理论时,竟被乱拳打出,眼见一年白干...
碑铭联:刻在墓碑上的对联,如“实正诲家德,勤俭益后生”,寄托了对逝者的敬仰和缅怀。二、对联的来历与习俗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以祈福灭祸。后来,人们开始在桃符上书写吉祥话和祝福语,逐渐形成了对联的雏形。公...
,苏东坡连声叫好,真是出得好,对得也针锋相对。三、当代工人对清代名联。成都望江楼有幅上联: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百余年来竟无人能对,一九六四年在望江楼举办的赛诗会上有一青年工人对了下联: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若不计较平仄要求,对得算是巧妙了。
生联死对的一个经典实例典故是金圣叹与寺宇和尚的对联故事:背景:在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金圣叹在游历金山寺时,与寺中的长老寺宇和尚相遇。两人以对联为乐,交流得非常愉快。上联提出:某夜,金圣叹询问时辰,长老提出以对联为条件,若金圣叹对不出下联则不得休息。长老随口说出了上联“半夜三更半”,...
用典故,既然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引成事述故言"的技法,对联是文学中的另一文体艺术形式,它自然会大用典故。国华光夏甸;民众乐春台。这副五言春联,就用了"国华"、"夏甸"、"春台"三个典故。"国华"表示国家荣耀繁荣,语出《国语鲁上》"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夏甸"由"信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