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的典故出自于话题讨论。解读孩提的典故出自于知识,想了解学习孩提的典故出自于,请参与孩提的典故出自于话题讨论。
孩提的典故出自于话题已于 2025-08-25 05:30:44 更新
——《孟子·尽心》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孟子·尽心》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童龀【chèn】:指儿童少年时期,《说文》中有 “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意思是指男孩8岁,女孩7岁,此时乳牙脱落,长出恒牙。总角:原指古时少儿男未...
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
孩提见于《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指2-3岁的幼童。"孩"原指小儿笑貌,"提"为襁褓中需被抱持之意。襁褓本指包裹婴儿的布带,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如《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自然下垂的短发称"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
孩提的来源典故1.出处《孟子尽心》(十五) 孟子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2.释义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日孩提...
比如3岁以下的孩子常被称为“襁褓”或“孩提”,取自婴儿被包裹在襁褓中的形象;3-8岁的幼童则称作“垂髫”,因其头发自然下垂的孩童发型而得名。当孩子长到8-14岁,会在头顶扎起两束发髻,称为“总角”,这一形象常见于诗词典籍。在特殊场景中,古代用“黄口”指代稚嫩小儿,出自《淮南子》“鸟之...
孩提的典故是指一种特定的人生阶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孩提是孩子的一种特殊的称呼,特指幼儿时期。以下是关于孩提的典故的 一、孩提的起源 孩提一词最早源于古代文献记载,如《孟子》中提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这里的“孩提”指的就是幼儿时期的孩子。在古代社会...
孩提: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
将来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了。5、孩提: 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 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6、桃园是《三国演义》第一回《桃园结义》中的一个场景。张飞庄后花开正盛的桃园。桃园亦为后人仿效他们结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