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话题讨论。解读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请参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话题讨论。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话题已于 2025-08-25 03:01:15 更新
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典故如下:背景:东晋时期,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而晋国则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由于双方兵力悬殊,苻坚非常傲慢,并未将晋军放在眼里。初战失利:然而,前秦的先头部队在同晋军的首战中被打败,这...
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草木皆兵 尘雹袜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
紧接着,“草木皆兵”则源于《晋书·苻坚载记》中的故事,苻坚在与晋军对峙时,误将八公山上的草木视为敌人的士兵,这种错觉源于极度的战栗和不安。这两个成语形象地揭示了人在极度惊慌时,如何将周围的一切都解读为潜在的威胁,心理防线崩溃,变得极度敏感。总的来说,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不仅描绘了...
1.《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2.描述的是东晋与前秦爆发的淝水之战的情况: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
洛涧战败后,秦军在淝水西岸布阵,晋军谢玄提出让晋军渡河决战的提议。苻坚虽有疑虑,但最终同意。然而,秦军内部不稳,一撤退便以为战败,导致全面溃败,苻坚中箭,苻融被杀,秦军死亡众多,只剩下十万余人逃往洛阳。这次战役以东晋的胜利,以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而载入史册。
1.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两个成语的来历。2.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3. 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4. 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出处是《晋书·谢玄传》。该成语故事源自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率领大军对抗东晋,晋将谢玄以少胜多,秦军大败逃逸,在逃跑过程中因风声、鹤叫而惊慌失措,把草木都当成了追兵。具体地说:1. 背景: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伐晋,晋将谢玄率兵应战。秦军主力在项城集结,苻坚率步骑...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一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以下是关于这一典故与淝水之战关系的具体说明:战役背景:公元383年,前秦的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意图征服东晋。两军在淝水边展开了决定性的战役。成语来源:在战役中,东晋将领谢玄率领八万精兵,利用夜袭和地理优势,成功击败了秦军。秦军在...
2、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
1. 风声鹤唳: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2. 草木皆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3. 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在极度恐慌时,一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4. 出自《晋书·谢玄传》:《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5.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