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筐子里的东西,比喻平常的事情 成语典故:三国时期,吴国有个叫韦曜的人,曾做过太子孙和的侍从官,算的上才华横溢。孙皓即位后,看韦曜做过父亲的侍从官,应该很有本事,就让他担任中书仆射,封韦曜为高陵亭侯,其中一个工作就是撰写《吴书》。韦曜特别聪明,说什么话,都能应验,可谓是料事如神。
背景:三国时期,东吴袭取了蜀方的荆州,导致蜀将关羽兵败被杀,吴蜀双方关系紧张。公元221年,蜀主刘备称帝,并出兵伐吴。为了对抗蜀汉,吴主孙权决定向曹魏求援。出使魏国:东吴中大夫赵咨被孙权选中,奉命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临行前,孙权对赵咨寄予厚望,并嘱咐他切勿丢失东吴的体面。曹丕试探...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
典故:汉高祖刘邦从汉中出兵要攻打项羽的时候,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6、韦编三绝(孔子) 典故:孔子晚年喜欢《易经》,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这样的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
孙权于221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即吴大帝孙权),后迁都建业(见建康),建立吴国。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