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的典故五十字

韦编三绝的典故: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
韦编三绝的典故五十字
韦编三绝的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
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扩展资料: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
又称《易大传》,韦是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
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韦编三绝
2019-05-26
  一、根据题目要求,把韦编三绝这个典故概括为五十个字左右,请你参考:
  孔子学习认真,为了研究以前的历史,他多次翻阅《周易》最后把竹简上的带子都翻烂了。
  二、有关这个成语的解释如下:
  韦: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2015-12-24
韦编三绝的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2022-02-12
球球词典 阅读 27 次 更新于 2025-09-11 08:40: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韦编三绝的典故: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

  •  宜美生活妙招 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的故事是关于孔子勤奋读书的一个典故。以下是关于韦编三绝故事的详细解答:故事背景:孔子到了晚年,非常喜欢读《周易》。由于春秋时期还没有纸,文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这些竹简需要用牛皮绳子编联在一起,方便卷起来存放和阅读。故事经过:《周易》的文字艰涩难懂,内容深奥隐晦。孔子为了深入...

  •  宜美生活妙招 韦编三绝的典故

    韦编三绝的典故源于古代典籍《史记》中的记载,描述了孔子刻苦攻读、不懈钻研的事迹。典故背景:春秋时期,孔子被誉为圣人,在道德和学问上都有极高的追求。当时,书籍大多以竹简形式存在,这些竹简被串联起来称为“韦编”。典故内容:孔子在整理和研究这些韦编书籍时,由于频繁使用和深入研究,导致韦编多次断...

  •  宜美生活妙招 韦编三绝的故事简介

    主要情节:孔子勤奋研读《周易》,反复翻阅,导致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多次磨断。每次磨断后,他都会换上新的继续使用,这样的事件发生了三次。象征意义:韦编三绝后来成为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的典故。它象征着孔子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孔子态度:尽管已经如此勤奋地研读《周易》,孔子仍表示如果能...

  •  腾云新分享 韦编三绝是什么典故

    刻苦钻研。刻苦钻研:这个典故也强调了刻苦钻研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深入的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四、后世影响 孔子因为对《易经》的深入研究,成为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这种勤奋精神一直被后人所传颂,“韦编三绝”也成为了形容人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精神的经典典故。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