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谚语,意思是指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比喻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出自《后汉书·列女传》。羊子曾经在走路的时候,捡到别人丢失的金子一块,就交给了她的妻子,她的妻子说:我听说志士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别人施舍的...
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释义: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清廉的人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典故: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源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不...
这个典故讲述了齐国饥荒时期,黔敖施舍食物,但遭饥饿者拒绝,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以此强调人必须坚守志气,绝不受辱。"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教导我们,无论处境如何,都应保持独立和尊严,不轻易接受可能损害人格的恩惠。总的来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句话,以及相关的故...
据传,古代有一位官员名叫张某,他一直以廉洁自律著称。有一天,他到一家酒楼吃饭,酒楼老板端上了一道菜,说是“嗟来之食”,意思是说这是一道免费的菜,送给张某的。张某却拒绝了这道菜,他说:“我是一个官员,不能接受嗟来之食,更不能让老百姓为我付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
故事中,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一饼金子,本想据为己有,但其妻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理由,劝诫他不可因贪图小利而玷污自己的清白。这一典故促使乐羊子深感羞愧,最终将金子捐出,远赴他处求学深造。《后汉书》作为南朝宋范晔编纂的东汉历史纪传体著作,与《史记》等并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