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典故出处?

后人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生活在好的环境中,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2、孟子受教 孟子妻子有一次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看到后,想休掉她,认为她不讲礼仪。孟母问明了情况,告诉孟子,这是他的不对,而不是妻子的不对。孟母解释了礼仪的重要性,孟子听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再提...
“孟母三迁”的典故出处?
1、孟母三迁
战国时期,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小时候非常调皮。孟子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费尽心思。有一段时间,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便和邻居的小孩一起模仿葬礼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后,认为这样的环境不适合孩子成长,决定搬家。他们随后搬到了市集附近,孟子又开始模仿商人的行为。孟子的妈妈再次觉得这不是孩子应该生活的地方,于是又搬家了。最后,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表现出守纪律、懂礼貌、热爱学习的品质。孟子的妈妈看到这些,满意地点头,认为这才是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后人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生活在好的环境中,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孟子受教
孟子妻子有一次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看到后,想休掉她,认为她不讲礼仪。孟母问明了情况,告诉孟子,这是他的不对,而不是妻子的不对。孟母解释了礼仪的重要性,孟子听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再提休妻的事情。
3、断织喻学
孟子小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了母亲的问话。孟母非常恼火,用剪刀剪断了织好的布。孟子害怕极了,问母亲为什么要发这么大的火。孟母告诉他,荒废学业就像剪断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增长知识,以避免祸害。孟子听后,开始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了大儒。
4、杀豚不欺子
孟子小时候,看见邻家杀猪。他问母亲邻家为什么要杀猪,母亲说是为了给他吃。母亲马上后悔说错了话,认为欺骗孩子是不诚实的。为了证明自己没有欺骗孟子,孟母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吃。
5、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与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时,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回答没有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同样回答没有不同。孟子指出,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根据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2024-10-22
球球词典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7-27 16:43: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孟子的妈妈看到这些,满意地点头,认为这才是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后人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生活在好的环境中,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2、孟子受教 孟子妻子有一次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看到后,想休掉她,认为她不讲礼仪。孟母问明了情况,告诉孟子,这是他的不对,而不是妻子的不对。...

  •  湖北倍领科技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

  •  起航知识小百科 孟母三迁三次分别搬去哪里

    出自《孟子题词》。“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不过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3、孟子的母亲,世...

  • 成语“孟母三迁”源自西汉时期的刘向,具体出自其著作《烈女传·卷一·母仪》。其中蕴含的历史典故如下:背景: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第一次迁居:孟子最初住在墓地旁边,他和邻居的小孩一起模仿大人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孟子的成长,于是决定搬家。第...

  •  阿沾爱教育 “孟母三迁”的典故出处?

    1、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