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或化用“王粲登楼”典故的文学作品并分析

好和琴瑟,分过友生。”2、相关延伸:后人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宋·高似孙《木兰花慢》:“只问寒沙过雁,几番王粲登楼。”宋·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明·许三阶《节侠记·遁荒》:“休休,绝塞羁留,怎如王粲登楼?”
引用或化用“王粲登楼”典故的文学作品并分析
  1、解释王粲登楼:
  王粲出生于一个公侯世家,自幼聪明伶俐,记忆超人。天赋加上勤奋,王粲少年即有文名。他幼年时随父进京,被大将军何进看中,欲选为女婿。但其父不允,并因此离职。初平元年(190年),王粲才13岁,随父从洛阳迁长安。便去拜访大文学家蔡邕。其时蔡府内正高朋满座,人才济济,大家谈古说今,吟诗论道。听说王粲来了,蔡邕立刻离席起身,连鞋子都顾不上穿好,慌忙亲自跑到门口迎接。众宾客以为来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不料蔡邕携手入座的竟是一个矮小瘦弱的小孩,其貌不扬,众人大为惊奇。蔡邕介绍道:“这孩子是旷世奇才,连我都不如他。将来我的所有藏书文章,都要送给他!”这就是“伯喈倒屣”的千古佳话。
  因为蔡邕的垂青扬誉,少年王粲名满东西两都。17岁时授为侍郎,未及上任即逢吕布杀董卓,京师大乱。王粲逃出长安,往荆州投奔同乡刘表,著名的《七哀诗》就是在途中作的。
  王粲满怀济世之志,风尘仆仆地来到荆州。不道这“景升豚犬”却因他相貌丑陋、不拘小节,而不予重用。这就是“王粲依刘”的典实。王粲遭受刘表冷遇,无法施展才华,郁悒不乐。在荆州淹留12年,书剑飘零,身世浮沉。一日,他登楼远眺,北望家山,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文思涌泉,一吐为快,便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楼赋》。
  不久,曹操克袁绍,挥师南下,攻打荆州。大军未到,刘表即病亡。王粲审时度势,说服刘琮降曹。让曹操兵不血刃,得荆州及江汉。曹操即委任以丞相椽,赐封关内侯。魏国建立后,王粲拜侍中,参与朝廷奏议。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兴兵伐吴,他随军南下。次年暮春,他返邺城途中,不幸染瘟疫而卒,年40岁。曹操、曹丕亲临吊唁,曹植作《王仲宣诔》,赞扬他“既有令德,材技广宜,疆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又云“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
  2、相关延伸:
  后人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宋·高似孙《木兰花慢》:“只问寒沙过雁,几番王粲登楼。”宋·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明·许三阶《节侠记·遁荒》:“休休,绝塞羁留,怎如王粲登楼?”2015-09-16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4:17:0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后人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宋·高似孙《木兰花慢》:“只问寒沙过雁,几番王粲登楼。”宋·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明·许三阶《节侠记·遁荒》:“休休,绝塞羁留,怎如王粲登楼?”

  •  腾云新分享 王粲登楼赋的典故和出处

    作品出处:《登楼赋》是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的作品,创作于王粲南下投靠刘表时,即建安九年。典故及出处: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典故: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途径陈国,因陈国断粮而有归欤归欤的感叹。出处:《论语·公冶长》。钟仪幽而楚奏兮:典故:春秋时期楚国的乐官钟仪被晋军俘虏,晋侯...

  •  校易搜全知道 王粲登楼赋的典故和出处

    这篇文章是王粲南下投靠刘表时所作,当时是建安九年,作者即将迎来荆州的秋天。此时秋高气爽,王粲久在他乡,而开始思念家乡,就登上了麦城城楼。他向远处眺望,百感交集,遂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年的名作《登楼赋》。三、引用的典故及其出处 1.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这个典故出自孔子的《论...

  •  武汉誉祥科技 跪求:王粲的《登楼赋》多处运用典故,请分别说出这些典故在文中的含义???

    《登楼赋》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达力,也使情感更加深厚。其中“北弥陶牧,西接昭丘”两句,通过描述地理位置,暗喻了作者未遇明君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中的明君贤相的期盼。“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一句,借孔子在陈国时的遭遇,表达了作者虽身处困境,但依...

  •  成大文化17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原文_翻译及赏析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宋代·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菸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