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举的典故主要源于三国时期的曹操。以下是关于唯才是举典故的详细解释:核心理念:唯才是举,即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荐举。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的用人观念,不拘泥于出身、背景或过去的评价,只看重个人的实际才能。曹操的实践:曹操在三国时期秉持这一理念,广纳贤才。他周围聚集了众多才子,如许攸、...
三国时期,曹操秉持"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他不拘泥于传统,哪怕人才有过失或非主流评价,只要具备治国用兵的才能,都会被他网罗。这种广纳贤才的气度在当时许都显得尤为难得,文学界的建安时期繁荣便得益于曹操周围聚集的众多才子。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面对强大的袁绍,谋士如许攸、沮授等都是关键角色,这...
唯才是举来源于三国·魏·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三国时期,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即使在当今社会里,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也不多见。当时,...
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提拔或推荐,是只任用有德有才的人做官吏。贤:有德有才的人。唯:只。任用才德兼备的人
会做比较重要的典故《三国志》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智谋超群,为曹操屡出奇计,立下赫赫战功。其人品就不怎么样了,私生活糜烂,行为举止不端,常常被其他官员斥责并上报曹操,曹操一方夸奖上报官员,赞其苛尽职守,另一方并不因此而责问郭嘉,此谓“唯才是举”。这便是个典型的做事比做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