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不知的典故

关于三不知的典故具体如下:一、典故 1、“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2、陈成子听了,骂他说...
关于三不知的典故
关于三不知的典故具体如下:
一、典故
1、“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2、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
3、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二、相关知识
1、三不知指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都不了解,也就是完全不知道的意思。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一问三不知是一个汉语词汇,现指怎么问都说不知道。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2、《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进行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

3、“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2023-12-08
球球词典 阅读 22 次 更新于 2025-07-26 23:50: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关于三不知的典故具体如下:一、典故 1、“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2、陈成子听了,骂他说...

  •  翡希信息咨询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源自春秋时期的一次军事行动。具体解释如下:起源背景: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派陈成子带兵前去支援郑国。事件经过:在两军对峙时,晋国的贵族荀寅向陈成子报告,称晋军计划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齐军营门,意图全歼齐军。陈成子听后大怒,认为...

  •  翡希信息咨询 一问三不知典故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以下是关于一问三不知的详细解释:原始含义:“三不知”: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典故背景: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攻打郑国,齐国派陈成子带兵援郑。苟寅作为部将,错误地报告了晋军的动向,陈成子批评他,苟寅因此感慨自己...

  • Haozhicong999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 给大家讲一讲

    ”2、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  宜美生活妙招 三不知典故

    “三不知”的典故源于古代经典《左传》,具体指的是对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三方面一无所知。起因不知:在典故中,苟寅在未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贸然向陈成子报告了晋军的计划,但他并未全面了解这一计划的起因和背景。过程不知:苟寅对于晋军计划实施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也不清楚,只是听到了一个士兵...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