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个谚语源于东晋时期,讲的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的故事。王徽之性格高傲,行为豪放不拘,常常游山玩水、饮酒吟诗。一天夜晚,鹅毛大雪过后,天空出现一轮明月,他被这美丽景色所吸引,突发奇想希望能听到朋友戴逵弹琴。于是,他不顾路途遥远,连夜乘船前往,只为一饱耳福。经过...
王徽之原话是“兴尽而返”,并无“败兴”之意。后人改作“败兴而归”,语意便侧重于“败兴”,指乘着兴致来到,结果却很扫兴。
成语「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揭示了人们在追求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始料未及的挫折,导致原本充满兴致的行动,最终以不如意的结果告终。成语出自《晋书·王徽之传》,描述了王徽之在兴致勃勃地前往某地的途中,却因未能见到期待中的友人安道,而选择兴尽而返的故事。「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成语中,「兴」...
源自《晋书·王徽之传》:“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意思是趁着兴致来,兴致没有了就可以回去了。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徽之,他是个聪明伶俐,性情豪放,生活也十分的浪漫。有一次,在一个大雪初霁的晚上,他看着皎洁的月光,配上银白色的大地,不禁想起了...
尝居山阴,夜雪初霁……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舟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徽子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见安道邪?”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聪明伶俐,喜好交游,性情豪放,生活十分浪漫。有一回,在一个大雪初霁的夜晚,他见月色清朗,长空无云,不禁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