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孝顺典故分别是《大孝感天》、《闻雷泣墓》、《亲尝汤药》、《丁兰刻木》、《鹿乳奉亲》、《江革背母》、《百里负米》、《卖身葬父》、《以身喂蚊》、《卧冰求鲤》。孝就是子女对父母慈爱的一种回报,中国古代的十大孝不是指的十大孝道,而是指的十大孝子的故事。在中国,百善孝为先,...
在《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讲述了一个孝子亲自尝过汤药后才让母亲服用的故事,"拾葚异器"讲述了一个孝子在母亲面前故意将好吃的留给自己的故事,"埋儿奉母"讲述了一个孝子为了母亲,宁愿牺牲自己的儿子的故事,"卖身葬父"讲述了一个孝子为了父亲的葬礼,不惜卖掉自己的身体的故事。还有一些故事,...
孝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典故:一、怀橘遗亲 怀橘遗亲讲的是陆绩的故事。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人,他从小就知道孝顺母亲。当他在外出行时,他会采来橘子和板栗带回来孝敬母亲,这便是孝的一种体现。橘子是江南盛产的果品,用来赠送表达心意非常有地方特色。这个典故强调的是孝心至上,体现了...
曾参,孔子弟子。家贫,入山打柴。母卧病,他咬指唤母,急回跪问,以礼接客。仲由,孔子弟子,家贫,常采野菜,百里负米侍奉双亲。闵损,孔子弟子,继母虐待,冬天穿芦花棉衣。一次取乳时,见猎人欲射麂鹿,他现身告知实情,猎人敬其孝,赠鹿乳。老莱子,楚国隐士,为避世乱自耕,侍母极孝,着五...
堂前尽孝的典故出自《左传》。原文是:“吾闻之,膝下有黄毛儿,尽孝而远游,堂前莫大焉,既出处无赖之道”,意思是父母怀抱着幼小的孩子,孩子尽心尽孝,但远行后,就没有了报答父母的机会。这个典故强调的是子女在父母身边的孝顺,以及远行后难以尽孝的遗憾。堂前尽孝,源自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