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笑里藏刀的典故是什么?原文释义详解!

典故:唐太宗时期,李义府因善写文章被推荐为监察御史。他擅长奉承拍马,曾写文章颂扬唐太宗,因此得到太宗的赏识。到了唐高宗时期,李义府又得到高宗的信任,任中书令,从此仕途更加顺利。李义府外表温和谦恭,同人说话总是面带微笑,但实际上他心地极其阴险。大臣们因此都说他“笑里藏刀”。李义府在朝...
三十六计笑里藏刀的典故是什么?原文释义详解!
三十六计中“笑里藏刀”的典故源自唐太宗时期的李义府。以下是原文释义及典故详解:
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释文:- 信而安之:使对方相信并感到安心,不产生疑心。- 阴以图之:暗地里谋划对付对方的办法。- 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形容人内心阴险但表面和善。
典故:唐太宗时期,李义府因善写文章被推荐为监察御史。他擅长奉承拍马,曾写文章颂扬唐太宗,因此得到太宗的赏识。到了唐高宗时期,李义府又得到高宗的信任,任中书令,从此仕途更加顺利。李义府外表温和谦恭,同人说话总是面带微笑,但实际上他心地极其阴险。大臣们因此都说他“笑里藏刀”。李义府在朝中为所欲为,培植亲信,任意让妻儿向人索取钱财,还随意封官许愿。高宗知道这些后,曾婉转地告诫过他,但李义府并不放在心上。有一次,李义府在宫中看到一份任职名单,回家后让儿子把即将任职的人找来,暗示对方几天内就能接到诏书任职,并索要谢礼。那人见有官做,立刻奉上厚礼。之后,高宗得知了此事,不能再容忍,就以“泄露机密”为名,将李义府父子发配边疆。

这一典故形象地展示了“笑里藏刀”这一计谋的特点,即表面和善、内心阴险,暗地里谋划对付他人的策略。
2025-01-28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8:58:0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三十六计中“笑里藏刀”的典故源自唐太宗时期的李义府。以下是原文释义及典故详解: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释文:- 信而安之:使对方相信并感到安心,不产生疑心。- 阴以图之:暗地里谋划对付对方的办法。- 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形容人内心阴险...

  • 笑里藏刀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计,其原文为: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其意思是: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关于此计的故事典故有:1、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外交...

  •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己方的军事行动 。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故事 一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

  •  腾云新分享 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笑里藏刀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计,其原文意思为: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具体来说:信而安之:使敌人相信我方,并处于安逸、松懈的状态。阴以图之:我方则暗中策划,准备攻击。备而后动...

  •  校企律说法 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计谋典故

    曹玮把笑里藏刀和借刀杀人之计运用得何其自如!古代兵法早就提醒为战者:切不可轻信对方的甜言蜜语、空头支票,要谨防他们暗中隐藏的杀机。总之,此计还多用于军事政治与外交的伪装上。在战场上,笑里藏刀计谋犹如一道无形的屏障,让敌人防不胜防。而当应用于政治与外交领域时,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