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处汉·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典故:秦孝公任用商鞅为重臣,听从他的建议,制定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实行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贡献,就应该予以奖励。他废除贵族世袭...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成语故事】:汉五年,既灭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故事 刘邦消灭项羽后,平定天下,当上了皇帝,史称 汉高祖。接着,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的大小,给予封赏。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赞侯,给予的封户 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
【成语故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邯郸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裳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十分着急。这时候,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丢衣裳的人半信半疑。他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
在古代,如汉代贾谊的《新书·先醒》中,这样的景象被描述为“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象征着社会富庶,民风淳朴,夜不闭户与路不拾遗并列为盛世的标志。这种理想状态,是人们相互尊重、诚信为本的体现。让我们跟随唐朝的故事,了解“路不拾遗”的典故。
路不拾遗是指: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路不拾遗”的原义是路人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在句中作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出处 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人...